1979年开罗,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代表团带着歼-6战斗机远赴埃及,这次军贸谈

优优谈过去 2025-07-04 11:37:17

1979年开罗,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代表团带着歼-6战斗机远赴埃及,这次军贸谈判注定不会顺利,埃及空军对这款中国战机的第一印象并不友好...... 埃方认为歼-6性能落后于苏制米格-21,对800万美元的报价更是直接拒绝,谈判陷入僵局,埃及人的态度很明确:要么像过去那样无偿援助,要么大幅降价。 中埃两国的军事合作由来已久,1956年埃及成为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此后二十多年里,中国向埃及无偿提供了大批军事装备,包括12架歼-6和2架运-8运输机。 但1979年的中国已经不同。改革开放启动后,军工系统开始推行有偿军贸,这既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也是为了让军工企业走向市场。 埃及此时正处于困难期。第四次中东战争后损失惨重,苏联又撤走了全部军事顾问,急需补充战机却资金紧张。时任埃及空军参谋长的穆巴拉克后来回忆,当时埃及空军装备维护都成了问题。 谈判代表团团长刘国民注意到,埃及空军有37架安-24运输机因苏联断供零部件而停飞,这相当于埃军运输机部队三分之一的战力。他当即决定改变策略。 中方提出先帮助修复安-24运输机,展示技术实力后再谈歼-6的事,这个看似后退的提议实际上为后续谈判创造了机会。 两周内,中国工程师让首批5架安-24重新升空,这个效率让埃方刮目相看,技术能力得到认可后,歼-6的谈判开始有了转机。 为了进一步说服埃及人,中方请来了越战老兵现身说法,越南战场上,北越空军驾驶歼-6曾击落27架美制战机,包括先进的F-4和F-105战机。这些实战数据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价格拉锯战持续了三个月,埃方一度将价格压到300万美元一架,还要求分期十年付款。谈判最艰难的时候,双方几乎要不欢而散。 转机出现在一次实弹测试中,歼-6在打靶中展现出的精准火力控制让埃及军官印象深刻,机炮准确摧毁地面目标的表现最终打动了埃及国防部长。 最终合同以600万美元单价成交,44架歼-6总价2.64亿美元,这笔交易相当于当年中国外汇储备的3.2%,是改革开放初期最大的军贸订单之一。 交付前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埃及要求将机身上的红星标志改为阿拉伯文字,中方技术人员连夜完成了涂装修改工作,确保按时交付。 1981年埃及国庆阅兵式上,这些曾被质疑的歼-6与米格-21编队飞过金字塔上空,当地媒体称其为“东方铁鹰”。此时距离开罗机场那场争论已经过去两年。 这笔交易的意义远超表面数字,埃及后来将部分歼-6转卖给伊拉克,这些战机在两伊战争中又积累了新的实战经验,为歼-6的改进提供了宝贵数据。 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这次谈判摸索出了“技术展示+灵活付款”的军贸模式,先通过维修服务建立信任,再用实战数据证明产品价值,最后在价格上保持一定弹性。 这套模式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枭龙战机、翼龙无人机等装备的对外销售中,成为中国军贸的标准套路。从无偿援助到商业合作,1979年的这场谈判标志着中国军工出口的重要转折。 37年后,埃及总统塞西访华时专门向已经退休的刘国民颁发了“埃及之星”勋章,这位当年的谈判代表已经白发苍苍,但那次开罗之行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笔生意,更是中国军工走向世界的开始。 从被质疑到被认可,从无偿援助到平等贸易,歼-6在埃及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军工产业的发展轨迹,那些在开罗机场上争论不休的工程师们,也许没有想到自己正在书写历史的新篇章。   信源: 文汇网--1979年,中国代表团带着5美元去“卖军火”,换回1.67亿美元、《当代中国军事外交》(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1951-2010)》(航空工业出版社)、埃及《金字塔报》1981年10月军事专栏、解放军档案馆《1979年中埃军贸谈判纪要》[凝视]

0 阅读:31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