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几名美国中情局探员突然出现在一位中国老人的家门口,出示证件后,直接对老人说道:“保证提供永久居留权和高薪科学家待遇。” 主要信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曾肯成:国家秘密的守护者) 曾肯成在美国大学教授公寓里见到第十七个访客那天,波士顿的暴风雪正刮得厉害。 那个穿黑大衣的男人掏出证件时,窗户被冰粒砸得啪啪响。 联邦调查局的探员递来热咖啡,话题从学术交流绕到终身职位,曾肯成始终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 这场拉锯战持续了三个月,探员的皮鞋在门垫上蹭出的痕迹越来越深,而茶几上的中国茶叶罐从未开封。 中央情报局的特工来时倒是干脆。 橄榄绿文件夹拍在桌上,里面是长岛的海滨别墅照片,附带的医疗协议注明全额承担曾幼玲的红斑狼疮治疗。 这是他们查到他女儿的病历后连夜拟定的筹码。 对面的人摘下墨镜说:"曾教授,您解密的代数密码让五角大楼三年睡不着觉。" 四岁那年,湖南娄底的老宅书房总透着樟木香。 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曾肯成已经捧着线装本《微积分》看得出神。 咸丰年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用文言翻译的这部天书,连县学究都看得直挠头。 孩子的父亲摇着头笑,见儿子把演算纸铺满青砖地,墨线画的几何图形比窗棂还整齐。 1946年清华园数学系的新生报到日,老教授看着行李中那套翻烂的《微积分》咂嘴:"曾纪泽版?我教书三十年只见过三套。" 图书馆顶层角落从此成了曾肯成的据点,管理员总抱怨得单独给他备个纸篓。 演算草稿三天能攒半人高。 转折发生在1952年哈尔滨的俄语速成班。 中科院派来十八个研究员突击俄语,冰城零下二十度的寒风里,只有曾肯成屋里的煤油灯天天亮到后半夜。 四个月后全班测验,这个湘南人竟能用俄文写十四行诗。 外交部急调他去当翻译时,他却在谈判间隙用钢笔推算群论公式,稿纸边沿还沾着伏特加酒渍。 莫斯科大学计算机系的冬季学期,苏联导师发现中国学生总带着黑面包来听课。 当讲台上演示二进制转换时,曾肯成突然举手:"如果用古算经里的剩余定理加密呢?" 满堂寂静中,教授捏断半截粉笔。 那年寒假别人去红场跨年,他缩在宿舍写出了《古算经密码原型》,泛黄手稿现在仍锁在中科院保险柜里。 1957年的抉择来得突然。 中科院急电召回时,导师塞给他去华沙的车票。 月台上蒸汽机车喷出的白雾模糊了站牌,他最终把车票叠成纸船放进莫斯科河。 回国轮船经过苏伊士运河那夜,他在甲板上重读《微积分》,扉页新添了行小字:"算法无国界,学者有家园。"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的讲台常让学生们瞠目。 曾教授写板书从不回头,左手夹的烟灰能精确弹进三米外的痰盂,右手推演的傅里叶变换像印刷体般工整。 有次讲解素数分布,他突然掏出台秤称粉笔头:"瞧见没?17克粉笔写出的质数比23克的多三个。" 哄堂大笑中,前排学生当真做了实验。 代数密码的铜墙铁壁是这样筑成的。 1984年数据加密中心成立时,曾肯成团队发现美国密码体系的关键漏洞。 他们将《九章算术》里的"物不知数"题改造为加密核心,西方专家对着乱码抓破头皮。 他们要破译得先精通文言文和古算经,五角大楼悬赏百万美元也无果。 这项成果获颁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颁奖词里藏着密码:"桃李不言。" 1989年秋,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隔离病房外,曾肯成盯着女儿的病危通知书出神。 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的加密电话打进病房:"国内专家组凌晨到。" 几乎同时,中情局特工捧着鲜花果篮出现在走廊尽头。 三天后首都机场,医疗专机降落时,密码专家护着女儿说:"回家治。" 生命最后十年他再未踏足美国。 书房墙上挂着学生送的《代数密码演进图》,波浪线在1989年位置突然陡升,旁边蝇头小楷注着:"至此西人莫能解。" 2004年北京八宝山的追悼厅,花圈丛中发现副特殊挽联:"九章布阵,七尺迎敌,代数密码锁国门。" 送联人消失在细雨里,只知署名处拓着铜质算盘印。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印博主:接下来的十年将由印度主导。7月2日,一位印博主在视频中表示,从现在开始
【8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