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刘少奇遗孀王光美因病去世,临终前,她突然向女儿反复叮嘱一件事,话音刚

梦想者的奇妙 2025-07-04 00:12:38

2006年,刘少奇遗孀王光美因病去世,临终前,她突然向女儿反复叮嘱一件事,话音刚落,在场的人无不泪流满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6年10月13日,北京305医院的一间病房里,王光美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她的身体已极度虚弱,呼吸也显得格外微弱,亲人围绕在床前,等待着这位耄耋老人的最后时刻。 就在众人以为她已经无法再发出声音时,她突然抬起手,艰难地做出了一个抱拳作揖的动作,目光坚定地望向女儿。 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王光美这一生最后的叮嘱,不是对自己的交代,而是对一项事业的不舍。 她所放心不下的,是“幸福工程”,一个旨在帮助贫困母亲摆脱困境的慈善项目,这个项目实实在在改变了无数家庭的命运,而它的发起人,就是眼前这位即将离世的老人。 王光美自幼聪慧,尤其擅长理科,在学校里总是名列前茅,1939年考入辅仁大学物理系,几年后取得硕士学位,并获得了赴美国深造的全额奖学金。 但在抗战年代,她毅然放弃出国机会,应邀为延安的中共军调部担任英文翻译,她的这一选择,改变了她的命运,也开启了她与革命的深厚联系。 在工作期间,她结识了刘少奇,因为理念相合、志趣相投,很快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婚后她一直陪伴丈夫工作,不仅出席外事活动,接待国际贵宾,也在家庭中担负起抚养子女的责任。 可命运的剧变来得猝不及防,1966年,她被关押于秦城监狱,在这段长达十二年的牢狱生活中,她未曾有过怨言,而是靠背诵英语单词和物理公式度日,顽强地守护着内心的信念,1978年她恢复自由,已年近六旬,但她从未有过隐退的念头。 1995年冬日的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关于西部贫困母亲的报道,镜头中一位农村母亲因无力治疗疾病,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夭折,这一画面深深刺痛了她,她当即写下一份倡议书,提出设立“幸福工程”,专门资助贫困母亲自立自强。 项目起步之初并不被外界看好,可王光美坚信,一个家庭中母亲的自立是孩子成长的根基,是家庭摆脱贫困的起点,项目的模式朴素直接,给每位贫困母亲两三千元,无需抵押,无需担保,钱少但管用,她坚持实地走访,亲自审定受助对象,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她曾到甘肃定西考察,那里的妇女每天需步行数十里山路取水,王光美推动在当地建起“母亲水窖”,一座水窖能蓄三十立方米雨水,足够一家人用大半年,这些看似细微的帮助,实则从根本上改善了母亲们的生活质量。 2001年,她被确诊患有乳腺癌,手术、化疗让她身体每况愈下,但她依然坚持办公,审阅项目申请,在医院的病床上,她仍常常拿着笔记录、批阅,她说时间紧迫只想多做一点是一点。 进入2006年,她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即使这样她仍然牵挂着云南怒江的扶贫点,怒江地区山高谷深,交通闭塞,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她特别嘱托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资助落实到真正困难的母亲身上,她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而那些尚未脱困的母亲们,仍需要这份援助。 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将全部的心力都倾注于这个项目,她没有要求为自己保留什么,甚至连丧事也从简处理,将原本用于治丧的费用全部捐给“幸福工程”,她的骨灰按照遗愿撒在北京西山,她说那里能看见远山,正如她曾帮助的那些山里母亲所生活的地方。 王光美离世后,“幸福工程”由女儿刘亭接棒延续,她曾经在母亲面前许下承诺,也确实不负所托,将这一项目做得更加成熟系统。 到2006年底,项目已经在全国设立了数百个点,覆盖上百万受助人群,成为中国民间扶贫事业的典范。 信源:人民政协网——为了贫困母亲的笑容——王光美关心幸福工程纪实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梦想者的奇妙

梦想者的奇妙

梦想者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