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继位后,给李隆基写信:父亲,你回来做皇帝,我依旧做太子,不料,李隆基回信说: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7-03 22:04:15

李亨继位后,给李隆基写信:父亲,你回来做皇帝,我依旧做太子,不料,李隆基回信说:“我不回长安,把剑南道给我,我在此终老,”李亨一听,就急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亨在灵武即位后,皇位看似顺利传承,实则隐藏着极深的政治裂痕,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定,长安也尚未收复。 李隆基避乱入蜀,在成都自称太上皇,虽无实权,但名义上仍是上一任皇帝,许多朝中旧臣对他心存敬畏。 在这样的局势下,李亨虽然继位,却难以真正安心,他身边的臣子多是战时推举,朝中大局仍旧动荡,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他决定先示以孝道,以礼请父归。 李亨写信给李隆基,请他回长安复位,自己则愿退回太子之位,信中言辞恭敬,情真意切,看似是孝心流露,实则是一次政治试探。 李亨明白,只有把李隆基接回京师,安置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才能彻底解除隐患,不论父亲是否愿意重掌大权,只要人回到宫中,一切皆由自己安排,李亨希望借此举换来名声,也能避免蜀中再成权力中心。 李隆基收到书信后,并没有答应李亨的请求,他很快写了回信,称自己年事已高,不堪路途劳顿,希望能在剑南道终老。 他在信中表态,认可李亨继位的正当性,但同时提出希望将剑南道交由他管理,以便安度晚年,这封信看似平和,但对李亨而言,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剑南道是当时国家的重要区域,物产丰饶,地势险固,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的说法,李隆基在此经营已有一年多,政令通畅,地方军队也多听命于他。 若任由其驻扎于此,不但资源集中,更易成为另一个政权核心,李亨深知其中利害,这绝非普通的养老请求,而是在索要实际控制权,虽然没有公开反对皇位继承,但保有这样一块重地,无疑是分割中央权力的举动。 李亨得知回信内容后,立即表现出极大不安,他迅速调派亲信前往蜀地,要求对李隆基的一举一动进行密切监视,尤其对军政事务更是要求每日汇报。 他不敢让李隆基久留外地,只得以“迎接东归”的名义,逐步加强对蜀地的掌控,他开始调换当地官员,撤换旧臣,将兵权逐步收归京师,对于太上皇身边之人,也安排了自己信任的宦官随侍,名为照顾,实则防范。 不久之后,李隆基被迫回到了长安,他虽然名义上是太上皇,住在兴庆宫,生活上并不缺衣少食,但行动受到严格限制。 他过去拥有的影响力逐渐消退,朝政由李亨全面掌握,李隆基虽有不满,但已经没有实权,只能接受安排,他身边仍有旧人如高力士等侍奉,但已经无力左右朝局。 这一场围绕“是否复位”的书信交涉,不只是父子之间的沟通,更是一场权力的较量,李亨以孝道开局,意在稳固皇权。 李隆基不愿回朝,却又索要剑南道,实质是要求留有退路与影响,两人均有心机,但最终结果是李亨得到了权力,李隆基被软禁在宫中。 这场看似温情的让位与婉拒,其实掩盖了皇权更替中极为严峻的现实,李亨自即位以来始终处于焦虑之中,面对的不只是战乱的后果,还有父皇留下的旧势力。 他的反应说明,他明白皇位背后不仅是名分,更是生死存亡之争,他所采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确保自身不被架空。 李隆基虽曾开创盛世,但在失去权柄之后,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他虽识时务,没有选择争位,却也希望留下影响力,至少在晚年保留尊严。 李亨则不容许任何分裂中央的可能,最终,两人都放弃了原来的计划,父未复位,子未退让,局势定于一尊。 对此,大家怎么看? 信息来源:《新唐书》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