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文章写道,我是不会出家的。因为我看到很多僧人凶神恶煞,虽是出家的形象

繁花覆绿坪 2025-07-03 16:20:13

我在上一篇文章写道, 我是不会出家的。因为我看到很多僧人凶神恶煞,虽是出家的形象,但是贪嗔痴一点也不比在家人少。 网上有很多网友抨击我, 说我应该不见世间过。你看到什么就是你内心的折射。评论僧人的过失,会遭报应。想必这就是绝大多数佛弟子心中的信仰。 他们对信仰的理解,只要穿上僧袍,剃了光头,不管他们说什么做什么,你都要看到他们的“美好”。但凡你觉得他们做的不对,或者你说了,你都是见了他人的过失,都是你内心的折射。是你心里肮脏,才会现这种“相”。你内心若是美好,你看到的就是天堂。他人丑陋的行为,你看到的都是盛开的花。 只要僧人剃了光头,穿上僧袍。你就要顶礼膜拜。否则就是不恭敬,就要遭报应。佛弟子的因果恐吓论,甚是恐怖。 我觉得这样的行为简直就是愚民,一个人没有正知正见,才会如乌合之众一般。没有独立的观点和思考。 当寺院的僧人把信仰当生意,所谓的佛弟子,信徒,依然顶礼膜拜,黑白不辨,是非不明,只有盲从,何尝不是愚蠢? 我信仰的从来不是是否剃了光头的相,不是那一身衣服,更不是所谓的称谓。我信仰的是佛法的智慧,是佛的慈悲,是利益众生的菩提心。 如果你的信仰不能明辨是非,那么你的信仰不是信仰,只是迷信而已。 有人说,僧人什么都不做,凭什么供养他? 供养僧人是一颗虔诚心,是为自己累积福田。但前提是这样的僧人,是真正的修行人。真正修行的僧人,他不会带着贪嗔痴收你的供养。你供养,他就喜笑颜开。你没有钱,没有供养好的物品,他就心生嗔恨。真正的修行人,他对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如同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于富人,供养了无数的珍宝,他说你并没有福德。因为你在做“有相”布施,而不是“无相”布施,是有所求的布施,是为了求福报。对于穷人,佛陀托钵乞食,缺的不是你那口吃的,佛陀更不稀罕。但是佛陀的慈悲之处,就是用这种方式,给穷人累积福田。让他们放下贪惜,心生慈悲,种下“舍得”的种子,更是为自己种下一份解脱之缘。 “佛”是梵文音译而来,指智慧、觉悟,具备这样智慧、觉悟的人,即知者、觉者被称为佛,释迦牟尼就是这样的知者、觉者。 佛教实践包括念佛、诵经、禅修等,旨在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去除贪欲,迈向悟道的境界。 如何辨别真假佛法, 僧人?佛陀早有准备, 四不依,一眼便能辨别。 依法不依人 ,依智不依识 ,依意不依语, 依究竟义,不依不了义。 佛陀的意思非常简单,却深刻:修行的关键不在于依赖某位圣贤或导师,而在于通过佛法自觉,真正领悟其中的智慧。 这一教义曾经激起无数疑问。为什么修行者要独立判断,依赖法而非人?是否意味着所有的佛教导师和大师,都是不可依赖的存在? 在古代的印度社会,导师崇拜根深蒂固,许多人将所有的信仰和精神寄托于“人”的身上,认为导师的威严几乎等同于佛法的真理。 佛弟子如果没有智慧, 所谓的信仰, 只会把佛法当迷信。让自己变得更愚痴,而无法汲取佛法的智慧。更与解脱无缘。 #“佛”到底是什么# #佛学根本是什么# #佛家讲“一切皆空”是正确的吗# #从五台山演教寺事件看什么是贪嗔痴#

0 阅读:21
繁花覆绿坪

繁花覆绿坪

繁花覆绿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