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美军在志愿军阵地投下了十几发炮弹,但炮弹都没有爆炸。67军军长李湘觉得不对劲,亲自过去检查,谁知7天后却离奇身亡! 1952年7月8日凌晨,朝鲜战场。 担架上,志愿军第67军军长李湘陷入昏迷。即便意识模糊,他嘴里仍喃喃自语:“告诉同志们…… 守住阵地……” 谁能想到,从发病到离世,这位年仅 38 岁的军长,仅仅撑了 7 天。而他的离奇死亡,揭开了美军在朝鲜战场实施细菌战的罪恶真相。 那么,李湘究竟是如何与细菌弹接触,又是怎样一步步被病魔击倒的?这一切,还要从几天前的一次异常情况说起。 当时,李湘正在前线检查防御工事。突然,侦察参谋急匆匆跑来报告:“军长!美军飞机刚扔了十几发炮弹,居然全没炸!” 李湘立即带人赶到现场。弹坑周围,散落着十几个金属弹壳。这些弹壳表面干干净净,没有丝毫烧灼痕迹,还散发着一股奇怪的味道。 李湘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弹壳。他用手指蹭过弹壳内壁,赫然发现底部有密密麻麻的针孔状痕迹。 联想到美军近期频繁在夜间低空飞行,李湘心里一沉:“这恐怕是细菌弹!” 他当即下令:“所有人后退十米,别碰这些弹壳!” 可意外就在这时发生。李湘左脸突然一阵刺痛。他照镜子一看,冒出个米粒大的红疙瘩,下意识地顺手挤破了。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平常的动作,竟成了致命的开端。 当天下午,李湘的脸肿得老高,体温飙升到 40 度。军医初步诊断是普通感染,但李湘坚决不肯离开战场:“现在是美军‘春季攻势’的关键时候,我必须守在指挥岗位!” 第二天清晨,警卫员掀开帐篷,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李湘整张脸肿得发紫,眼睛几乎睁不开。他的四肢和身上,布满了暗红色疱疹,轻轻一碰就渗出黄色液体。 军医拿着听诊器的手都在发抖 —— 李湘的心跳声,微弱得几乎听不见。军医说道:“必须立刻后送治疗!” 但李湘死死攥着担架,哑着嗓子喊:“把作战地图拿来!我还能指挥!” 他强撑着坐起来,颤抖着在地图上划出最后一道防线。此时,败血症症状已经出现,细菌正在疯狂攻击他的器官。 病情持续恶化,李湘的身体逐渐被病菌击垮。第三天深夜,李湘陷入深度昏迷。军医通过显微镜发现,他的血液里全是形态奇怪的杆菌。这些病菌对所有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还在疯狂繁殖。 更糟糕的是,脑脊液里检测出脑膜炎球菌 —— 这意味着病菌已经侵入了中枢神经系统。 生命的最后时刻,李湘仍记挂着战场与祖国。第四天黎明,李湘突然清醒过来。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握住政委旷伏兆的手,声音微弱:“告诉彭老总……67 军没给祖国丢脸……” 话没说完,他的身体就开始剧烈抽搐。很快,心电监护仪的波形渐渐变成了直线。 李湘的离世,惊动了志愿军总部。彭德怀元帅亲自下令彻查死因。化验结果令人愤怒 —— 弹壳里残留着鼠疫杆菌、霍乱弧菌和炭疽杆菌的混合制剂。这些病菌经过基因改造,传染性和耐药性都极强。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背后还牵扯出一段黑暗的历史。原来,美军为了实施细菌战,竟然庇护了日本 731 部队的战犯。 二战结束后,石井四郎等战犯被秘密送往美国德特里克堡,继续研发细菌武器。他们针对朝鲜半岛的气候,研制出了 “耐寒细菌弹”。 得知真相,彭德怀眼眶发红。但为了稳定军心,他强忍悲痛下令:“对外宣称李湘同志积劳成疾,所有知情人必须严格保密。” 1952 年 12 月 10 日,载着李湘灵柩的专列缓缓抵达石家庄火车站。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亲自扶灵,沉痛地说:“李湘是我二十年的老战友,他的牺牲是我军的重大损失。” 公祭大会上,聂荣臻含泪写下挽联:“抗美援朝扬国威,英雄热血洒疆场。” 李湘被安葬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由于保密需要,当时墓碑上只刻着 “李湘同志之墓”。直到2020年,陵园才将碑文改为 “李湘烈士之墓”,并在墓志铭中首次公开他是因美军细菌战牺牲。 李湘的遭遇并非个例。1952年,美军在朝鲜战场投放804枚细菌弹,导致384名志愿军感染,其中258人没能挺过来。 面对这场 “没有硝烟的战争”,志愿军迅速行动。他们成立总防疫委员会,组织全民接种疫苗,开展灭鼠灭蝇行动…… 最终,成功粉碎了美军的恶毒计划。 如今,在石家庄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李湘的墓碑静静矗立。每年清明,都有不少人自发前来献花。 这些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一切的英雄,值得被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1944年,日军偷袭杨家铺,800多名八路军被日军包围,最后只有120多人突围。
【3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