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军排长在山中巡逻,迎面走来三个解放军战士,还热情地与他打招呼,可他却觉得不对劲,突然大喊道:“缴枪不杀!” 1984年7月12日凌晨,老山地区突然下起了浓雾。 老山主峰东侧的142高地,代理排长李海欣蜷在猫耳洞口。远处零星炮声传来,他下意识摸了摸腰间的54式手枪。 此时,一支伪装成解放军的越军特工队,正踩着泥泞山路,朝着142高地偷偷摸来。 142高地面积仅两个篮球场大小,却地处防御突出部,是控制那拉地区的咽喉要道,自1984年5月17日李海欣率14名战士进驻后,便成为越军炮火的重点目标。 越军每日清晨六点准时以122毫米榴弹炮轰击,战士们戏称其为‘越南人的闹钟’;因水源被封锁,大家只能靠雨水和压缩饼干维持生存。 这时,苗族战士周忠烈提醒道:“排长,该换药了。”他右大腿的伤口早已溃烂,脓血把绷带都浸透了。 李海欣撕开一包磺胺粉,撒在伤口上安慰:“再忍忍,等打完仗,排长带你去县城吃红烧肉。” 周忠烈勉强笑了笑:“我现在就想喝口干净水。” 李海欣摸出自己的水壶,里面半壶混着泥沙的雨水,默默递给了他。炊事员唐友国之前冒险找水,差点被越军狙击手打死,在这儿,干净水太珍贵了。 55天里,李海欣始终以身作则:夜间查哨、白天替班,炮击时先将战士推入掩蔽部,自己留守观察。 在他的带动下,战士们即便面临烂裆、伤口感染等困境也毫无怨言,7月1日更集体宣誓‘誓与阵地共存亡’。” 7月11日黄昏,李海欣在观察哨发现异常。往常这个时候,越军的炮弹早该来了,可今天阵地却格外安静。战壕里虽然有人影晃动,但总透着股古怪劲儿。 他想起父亲——抗美援朝老民兵常说的“事出反常必有妖”,立刻把全班召集起来:“今晚都打起十二分精神,枪和子弹都别离身,加强警戒!” 很快,战士们便进入战斗位置,手榴弹环套在手指上,枪口死死对准山下那片浓雾。 凌晨两点,李海欣带着两名战士巡逻。月光昏暗,突然,三个穿解放军军装的人从灌木丛里钻了出来,扛着56式冲锋枪,热情地挥手问道:“同志,你们是哪个部队的?” 李海欣一眼就看出不对劲。对方军装崭新,一点泥点都没有,领章还歪歪扭扭的,根本不是解放军该有的样子。 “14军40师的。”李海欣不动声色地回答,悄悄给身边战友使了个眼色。 对方像是松了口气:“可算找到自己人了,我们是侦察连的……” 话还没说完,李海欣突然用越南语大喝:“缴枪不杀!” 三人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其中一人立刻掏出手榴弹。李海欣反应极快,一把将身边的战士扑倒在地。“轰”的一声巨响,弹片擦着他头皮飞过。三名越军特工转身就跑,边跑边用冲锋枪疯狂扫射。 “追!”李海欣大喊一声,带着战士们冲进树林。月光下,他看到其中一人后颈有一道明显的伤疤,这是越军特工的典型特征。 追到一处深沟时,李海欣意识到可能是陷阱,刚要喊“卧倒”,一颗手榴弹已经滚到了脚边。 “排长小心!”战士蒋志华猛地扑过来,一把将他推开。 瞬间,手榴弹爆炸,蒋志华的后背瞬间血肉模糊。李海欣红了眼,摸出一颗定向地雷,狠狠按下起爆按钮。深沟里,传来越军的惨叫声。 返回阵地半小时后,越军一个加强营(400余人)在炮火掩护下发起猛攻。李海欣立即请求炮火支援,同时命令‘节约弹药,等敌靠近再打’。 当越军冲至30米处时,战士们以手榴弹炸退敌群,但越军随即分成小组,借地形掩护再度逼近。 战斗至中午,李海欣右胸中弹,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当发现越军侧翼偷袭时,他拖着伤腿爬向定向雷区,引爆地雷炸死二十余名敌人,自己也被气浪掀翻。下午三点,表面阵地失守,他率幸存者退入坑道,此时全排5人牺牲、7人重伤。 越军在坑道外疯狂叫嚣:“中国兵,投降吧!你们已经被包围了!” 李海欣抹了把脸上的血,坚定地对战友们说:“同志们,咱们身后就是祖国。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也要守住这个坑道!” 他艰难地爬到弹药箱旁,打开一看,只剩下三颗手榴弹了。这时,重伤员胡友文正朝着坑道口爬去,想引爆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老胡,回来!”李海欣大喊着,扑过去把胡友文拖回安全地带。 就在这时,山顶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 “是增援部队来了!”李海欣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抓起冲锋枪,朝着坑道口冲了过去。 当7班长冯培志带着增援部队冲上高地时,眼前的一幕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撼。 李海欣的遗体俯卧在坑道口,右手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左手紧紧攥着一颗拉环已经拉开的手榴弹。他的周围,横七竖八地躺着二十多具越军尸体。 这场持续10小时的战斗中,15名战士打退越军6次进攻,歼灭104人,创造了老山轮战的奇迹。 战后,李海欣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42高地命名为“李海欣高地”,“老山十五勇士”的事迹传遍全国。
1984年,我军排长在山中巡逻,迎面走来三个解放军战士,还热情地与他打招呼,可他
受伤的梦娇
2025-07-02 21:42:1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