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低头了!再不止损,韩国真就保不住经济了。中方的反制,虽然来得晚了五天,但一出手就让人明白:这不是儿戏。 李在明刚上任时,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修复中韩关系。他提出“实用主义外交”,强调中韩是重要贸易伙伴,尹锡悦时代的对华政策是错误的。然而,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 6月26日,韩国官方宣布对中国大陆不锈钢厚板征收20%的反倾销税,同时对碳钢板、热轧钢板等产品也采取了类似措施。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让中韩关系再次陷入紧张。 中方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仅仅5天后,商务部就宣布从7月1日起,继续对韩国产的不锈钢钢坯和不锈钢热轧板(卷)征收反倾销税,期限延长五年。这一措施并非临时起意,而是自2019年就开始实施的政策,原本即将到期。韩国此时的挑衅,无疑是撞在了枪口上。 中方的反制不仅针对韩国,还涉及欧盟、英国和印尼等国家,这让李在明的“实用外交”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此外,李在明还面临着韩国残酷的经济困境。2024年,韩国经济增速仅为2%,远远不及预期。2025年一季度,对华贸易逆差更是飙升至189亿美元,半导体出口受美技术管制拖累,GDP增速跌至0.7%的历史冰点。三星退出中国市场后利润暴跌37%,SK电池厂120亿美元在华投资悬而未决。这些数据背后,是韩国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 韩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半导体、汽车等产业占出口比重极大。然而,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尤其是美国的关税政策,让韩国出口雪上加霜。2025年5月,韩国对美钢铁出口同比减少16.3%,本土钢铁市场需求也降至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提升,如半导体领域的突破,进一步挤压了韩国的市场空间。2025年2月,韩国对华半导体出口暴跌31.8%,曾经占韩国半导体出口40%的中国市场,正在逐渐缩小。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李在明政府紧急制定了补充预算案,包括发放全民消费券、加大投资、支援个体业者和弱势群体等措施。然而,这些政策更多是短期刺激手段,难以触及结构性矛盾。 韩国经济的深层问题,如产业转型升级困难、能源和粮食对外依赖度高、人口老龄化、财阀主导经济等,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在外交上,李在明政府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美国不断施压,要求韩国在中美之间站队,并以加征关税相威胁。特朗普政府将对韩国钢铁、汽车等产业加征关税的期限定在7月9日,迫使韩国就范。另一方面,韩国经济又高度依赖中国市场,80%的白色家电零部件、近八成的稀土都依赖中国供应。若得罪中国,韩国半导体、电池等产业将面临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李在明试图采取“拖字诀”,一边对中国采取一些象征性的贸易措施以安抚美国,一边积极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他派出跨党派议员代表团前往上海,洽谈AI合作、半导体供应链备忘录等项目。 然而,这种“两面派”做法显然无法满足中美双方的需求。美国对韩国的“通牒式”外交并未停止,而中方的反制措施也让韩国付出了代价。 更严峻的是,韩国企业若继续在中美之间“玩火”,将面临更大的风险。中方已明确警告韩国企业,不得将含有中国稀土的产品出口给美国国防承包商,否则将面临制裁。韩国半导体产业中近八成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一旦断供,三星每月将损失12亿美元产能,显示器产业和电动汽车产业也将遭受重创。 面对如此困境,李在明政府必须做出抉择,继续在中美之间摇摆,只会让韩国经济陷入更深的泥潭。专家指出,韩国应重启中韩自贸区升级谈判,加强与中日韩三国的区域合作,借助地缘优势和互补的产业结构,降低外贸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找到出路。 中方的反制虽然来得晚了5天,但一出手就展现了决心。韩国若不及时止损,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真的可能保不住经济。李在明政府需要明白,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韩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摒弃“实用主义”的投机心理,真正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才能为韩国经济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地时间7月2日,据韩国外交消息人士透露,中方近期通过外交渠道向韩国政府询问,总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