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又让印度人破防了,他提议“以恒河为界”划定中印边境,让不少把“麦克马洪线”当圣旨的印度人急得只能骂街
近日,在一场中印学者的直播连线节目中,印度学者再次搬出那条泛黄的“麦克马洪线”时,高志凯只是微微一笑,抛出了一个让全场瞬间死寂的提议:“既然殖民者能随手画线,那咱们以恒河为界如何?以北归中国,以南归印度。”
高志凯此言一出,就让印度的主持人彻底急眼了。毕竟,印度被刺痛到了点子上。
在上合会议中,印度闹了一出拒签的把戏,让联合公报无法发出去。
为此,当高志凯提到印度不要老想着打仗,而是要努力与巴基斯坦共同寻找适合的外交途径,更不应该总是摆出一副给中国使绊子的姿态。
但是,印度却不这么认为,并且又拿出印巴空战来说,认为在印巴空战中印度打败了中巴。
最后,怎么看,浅谈一点。
印度这些年来,一直相当南亚的老大,对待周边的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十分不友好,同时对中国的态度也非常不友好,总想着给中国使绊子。
相反,在拜登时期,印度就一直靠拢美国,亲美非常明显,而拜登也非常给他面子,可是自从特朗普上台以后,就开始对印度的跪舔无视了,所以,莫迪在面对西方突然的冷落和无视后,就开始作妖。
当下中印外交表象是边界对峙与战略博弈,深层却是一场文明治理范式的无声较量。印度巧妙利用西方“民主神龛”的意识形态偏好,以“最大民主国家”身份换取战略纵深,其“民主投机”堪称精妙。
然而,其国内宗教民粹浪潮却如毒藤缠绕,正逐步侵蚀世俗理性根基,使“印度梦”在身份政治的泥淖中深陷。
反观中国,高原上延伸的铁路与导弹阵列,远非单纯领土宣言,实则是大陆强国面对海洋围堵的防御性攻势,暴露出其深藏的“陆权焦虑”。国内治理虽以高效技术官僚体系为傲,却同样面临现代性迷思。当传统治理智慧在技术理性冲击下淡化,制度创新是否终将被工具理性所反噬?
龙象之间,实则是两种文明在现代化十字路口的沉重喘息:一方困于身份政治的千年轮回,一方惑于技术治理的异化迷途。
其实,言外之意就是在告诉印度,让他摆正自己的位置,看清自己的现状,一个国家真正的实力绝不是想要依靠谁,而是努力发展自身,让国内经济发展,提高民众就业率和生活水平。
所谓,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干,唯有靠自己,才是真正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