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到了谈判桌,印度才发现自己是弱小的,而不是“大国”。 2025年6月30日的

墨海深处寻宝 2025-07-02 10:28:56

只有到了谈判桌,印度才发现自己是弱小的,而不是“大国”。 2025年6月30日的谈判,印度外长提出的农业和乳制品两条红线,在美国的强势态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种局面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制药等少数领域,而这些领域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极高。 2024年,印度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457亿美元,但这种顺差主要来自服务贸易,尤其是软件出口占印度服务出口的47%,其中近70%流向美国。 然而,在商品贸易领域,印度的劣势就很明显,美国是印度最大的商品进口来源国,2024年双边货物贸易额达1290亿美元,印度对美出口的商品中,电子产品、珠宝、医药产品占比超过50%,而这些产品恰恰是美国加征关税的重点对象。 例如,美国对印度钢铁和铝产品加征25%的关税,直接影响印度76亿美元的出口,而印度对美电子产品出口预计将因关税下降12%,损失17.8亿美元,这种贸易结构使得印度在谈判中缺乏对等的筹码,只能被动应对美国的要求。 在国际的话语权也很重要,印度虽然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但在实际操作中,美国往往以“国家安全”为由规避国际规则。 例如,美国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时,声称这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拒绝将其视为WTO框架下的“保障措施”,导致印度的反制措施难以奏效。 2025年5月,印度向WTO提交申诉,计划对美国农产品和化工品加征关税,但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反制的实质影响有限,因为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本身就是对世贸规则的无视。 此外,美国在谈判中要求印度改变国内政策,如电子商务法、数据本地化规定等,这些要求超出了传统贸易谈判的范畴,进一步削弱了印度的谈判地位。 国内政治因素也制约了印度的谈判空间,印度政府在农业和乳制品领域的强硬立场,表面上是保护农民利益,实际上反映了国内政治的复杂。 印度农民占总人口的40%以上,是重要的选民群体,2025年4月,美国副总统万斯访印期间,全印度农民协会发起抗议,反对可能损害农民利益的贸易协议,这种压力迫使印度政府在谈判中不敢轻易让步,即使明知农业关税过高会影响整体贸易协定的达成。 例如,印度对美国大米征收70%-80%的关税,对乳制品征收30%-60%的关税,而美国要求印度大幅降低这些税率,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成为谈判的主要障碍。 此外,印度国内的劳动法和土地法改革进展缓慢,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削弱了其在国际谈判中的底气。 从历史谈判案例来看,印度的弱势地位并非首次出现。2019年,美印曾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印度希望恢复普惠制待遇,但美国要求印度在农产品、医疗设备等领域大幅降低关税,最终谈判破裂。 2025年,印度再次尝试与美国达成协议,提出在钢铁、汽车零部件和药品领域实施“零关税互免”,但美国要求印度同时开放农业市场,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这种反复的失败表明,印度在关键领域的妥协空间有限,而美国的要价却不断提高,导致双方难以达成平衡。 在能源和军购上,印度试图通过让步换取美国的关税减免,但效果有限,印度承诺进口250 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并取消6%的数字广告税,但这些措施并未改变美国对印度加征26%关税的决定。 此外,美国虽然同意向印度出售F-35战斗机,但附加了诸多条件,如要求印度在半导体、稀土等领域加强与美国的合作,这实际上是将军事合作与贸易谈判捆绑,进一步挤压印度的自主空间。 总的来看,印度在美印关税谈判中的弱势地位,是其经济结构单一、国际规则话语权不足、国内政治制约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印度试图通过局部让步和反制措施维护自身利益,但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其作为“大国”的抱负与实际谈判能力之间的差距愈发明显。这种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印度可能需要在产业升级、规则制定和国内改革等方面进行长期努力,才能真正提升其在国际谈判中的地位。

0 阅读:123
墨海深处寻宝

墨海深处寻宝

墨海深处寻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