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不参加9.3大阅兵?菲律宾不来也就算了,日本不来太是遗憾。这场以

云海仙踪觅 2025-07-01 16:59:42

日本为什么不参加 9.3 大阅兵?菲律宾不来也就算了,日本不来太是遗憾。这场以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为主题的盛大阅兵,邀请了 51 个国家的代表出席。 俄罗斯总统普京、韩国总统朴槿惠等多国政要亲自到场,而作为曾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日本。 其缺席背后藏着复杂的历史经纬与现实考量,也折射出这个国家在历史认知上的深层困境。 从历史逻辑看,9.3 大阅兵的核心主题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而日本正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14 年抗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践踏中国大半国土,3500 万中国军民伤亡,南京大屠杀、731 部队等暴行是刻在民族记忆里的血泪印记。 国际社会对这场阅兵的定位很明确:这是对反法西斯胜利的庆祝,也是对侵略历史的警醒。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曾说:“正视历史是和解的前提。” 1970 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天一跪,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忏悔。 而日本自战后以来,在历史问题上始终态度暧昧。 从教科书篡改南京大屠杀史实,到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再到对 “慰安妇” 问题的模糊表述,这些举动都让其在面对历史纪念活动时,难以拿出真诚的姿态。 日本政府给出的官方理由是 “基于国会日程”,但这一说法难以服众。2015 年日本国会虽在讨论安保法案,但这并非无法协调的日程冲突。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日本对自身侵略历史的选择性遗忘。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日本右翼势力就不断试图美化侵略历史。 从家永三郎教科书诉讼案中被删除的 731 部队内容,到 2001 年通过的歪曲历史的 “新历史教科书”。 再到近年将 “南京大屠杀” 改为 “南京事件” 的文字游戏,这种对历史的篡改形成了危险的认知惯性。 当 9.3 大阅兵明确以 “抗战胜利” 为主题时,日本若出席,无异于承认自身的侵略罪责,这是其国内右翼势力无法接受的。 从现实政治看,日本的缺席还掺杂着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2010 年中国 GDP 超过日本后,两国力量对比发生历史性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认知从 “邻居” 逐渐演变为 “竞争对手”。 阅兵中展示的中国军队现代化装备,被日本某些媒体解读为 “军备扩张”,这种扭曲的视角背后,是其难以适应中国发展的焦虑。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近年来不断突破和平宪法限制,从 “出云号” 航母化改造到海外派兵常态化,其军事动向与和平承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在这种背景下,若出席 9.3 大阅兵,可能被国际社会视为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认同,而这与日本当前的军事扩张倾向相悖。 对比德国的历史态度,更能看出日本的症结所在。德国不仅立法禁止否认纳粹罪行,还通过 “纪念文化” 将反思融入社会肌理。 柏林市中心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群,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而日本的靖国神社至今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政客的参拜行为不断伤害受害国人民的感情。 这种差异的本质,在于德国将反思历史视为重塑国家认同的基础,而日本的右翼势力却将侵略历史视为 “荣光”,试图通过淡化罪责来构建扭曲的民族叙事。 日本的缺席,实际上是对历史责任的再次逃避。当俄罗斯、韩国等曾受日本侵略的国家代表在阅兵式上肃立,当中国老兵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闪耀,日本的空位显得格外刺眼。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让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更加脆弱。 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历史不容篡改,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9.3 大阅兵展示的不仅是中国军队的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对和平的珍视、对历史的敬畏。 如今,距离那场阅兵已过去多年,但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仍未根本转变。 从南海问题上的搅局,到钓鱼岛问题上的挑衅,再到紧跟美国推行 “印太战略”,日本的一系列举动都与其对历史的认知密切相关。 一个无法正视过去的国家,很难在国际社会中赢得真正的尊重。 9.3 大阅兵上日本的缺席,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包袱,更是其面向未来的选择。 是继续被右翼思潮绑架,在历史歧途上越走越远,还是以德国为鉴,真诚反省,与周边国家构建基于历史真相的和平关系,答案不言而喻。 中国始终以开放态度对待历史,但也绝不允许任何国家篡改侵略史实。 日本若想真正融入地区和平发展的潮流,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勇敢面对历史,向受害国人民真诚道歉,这才是消除遗憾、重建信任的第一步。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