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叔同处领悟,有一种自律叫“断根”,开启自我蜕变之门 从李叔同“断根”看人生自律与自在之道 在我的老家,有句意味深长的谚语:“孩子学坏,在根上。”孩子变坏,不能只批评孩子,还得教导其父母。一个坏孩子彻底变好,要么是父母痛改前非,要么是孩子脱离原生家庭控制。由此可见,从根源解决问题至关重要。民国红人李叔同,被赞“一辈子活成了两世的人”,他顺利切换人生轨迹,靠的正是“断根”,这是严格自律的体现。 往昔羁绊:困于“根”中的李叔同 李叔同祖籍浙江,生于天津,父亲老来得子,对他极为疼爱,舍得花钱。优渥的经济条件并未让他一心向学,反而显露出纨绔子弟之态。小时候,他读佛经,和兄弟扮僧人,用被套、床罩做袈裟,把炕头当佛堂,父亲却不制止。他还常去青楼、戏剧院,与名妓杨翠喜交好,二人门不当户不对,爱情注定得不到祝福。即便离开天津到上海定居,他仍念念不忘,写信表达思念。母亲为断其念想,安排他与俞蓉结婚,杨翠喜也另嫁他人,他才不得不放手。 对于功名利禄,李叔同也热衷追求。他家在上海有钱庄,可任由支取,他和友人打造“城南草堂”,以写诗文为乐,还去日本留学,结识日本女子。归国后,他成为教师,在音乐、美术、戏剧、篆刻等方面造诣颇深。母亲过世时,因母亲身份是妾,出殡不能走正门,他与家人争吵,虽最终灵柩从正门过,却被哥哥分家。感情、地位、利益、名气等,让他一次次受困,人生诸多事,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毅然“断根”:走向自在的李叔同 三十九岁时,李叔同决定出家,这让外人觉得不可思议,只有学生丰子恺懂他:“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十分少有。”出家前,他把珍藏的印章给了丰子恺,称这些是负累,可见他对财物彻底“断根”。 出家初期,妻子寻来问“为什么”,他委托别人转告“当作我患虎疫死,不必再念”;日本爱人寻来,他见了最后一面,让对方叫他“弘一”;家书寄到寺院,他一概不打开,只在信封上写“该人已他往,书信原封退回”。他解释,出家人拆开家书,看到喜事会开心,看到不好的事会挂怀,退了便一了百了,这是对人情世故的“断根”。 做了禅师的李叔同,受邀去青岛讲学,市长沈鸿烈多次请他吃饭,他都拒绝,称“不在求功名的人,何必和有功名的人同坐”。他最难的是心态转变,断了烦恼之根。正如《生活的艺术》所描述,他能在琐碎生活中咀嚼滋味,以欢愉心情关照人生,内心空灵如皓月。 “断根”之益:普通人的生活启示 “断根”对普通人也有重要意义。很多人吃饭时想着睡觉,睡觉时想着吃饭,回忆晚饭,生活杂乱无章,毫无愉悦感。学会及时切断“刚才的烦恼”,吃饭时专心吃饭,睡觉时安心睡觉,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 “断根”是一种顶级自律,并非难事。记住李叔同的话:“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当下有音乐传来,就忘却过去,享受音乐,切换时光频道。世界在变,我们也应跟着变,做什么就是什么,失去什么就不要什么,得到什么就享受什么。一直活在当下,不透支明天的烦恼,不延续昨天的烦恼,如此,方能拥有自在人生。
从李叔同处领悟,有一种自律叫“断根”,开启自我蜕变之门 从李叔同“断根”看人生自
梦的想远方明
2025-06-30 21:05:2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