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突然丢了最重要的一本电台密码本,掌握它的人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电台科长刘长生,他带着密码本逃向了日军控制区,想要投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晋察冀边区连绵阴雨。就在这样一个不引人注意的清晨,军区一分区的电台指挥所突然传出警报,值夜兵在例行交接时发现,电台密码本被调包,而负责保管的人,电台科长刘长生失踪了。 这本密码本并不只是几页数字,它掌握着整个八路军与延安、前线部队之间的机密联络,是通信体系的“心脏”,一旦落入敌手,后果不堪设想。 几小时后,密报送到指挥部,司令员杨成武看着那封电报,沉默了片刻,他明白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擅离职守,也不是某种误会,而是极可能的叛逃。 刘长生这个人,平日话不多,技术出众,调频精度极高,许多复杂的电码更新都出自他手,然而他同时也固执敏感,尤其在个人感情上,从不掩饰。 事情的导火索并不复杂,刘长生此前向组织提出结婚申请,想与一位在易县认识的女子成婚,那女子虽非军籍人员,但外形出挑,背景复杂,有传闻称她曾与敌伪有往来。 按照当时的规定,刘长生虽年岁、资历皆达标,唯独职务未及团级,申请遭到了否决,他多番上诉未果,心灰意冷之下,一夜之间带着密码本消失在人影稀少的山道尽头。 军区高层立刻做出反应,所有电台信号更换,全军戒备,这场危机让人始料未及,也将军中一位久未提及的名字重新拉到聚光灯下,宁亚川。 此人是易县本地人,早年从军时曾炸毁日军一处铁路桥,被授予特功,他熟悉地形,伪装能力极强,过往任务中曾冒充伪军渗透敌后,屡立奇功,于是杨成武亲自点将,命他出马追捕刘长生。 宁亚川未带副手,也未申请兵力支援,只要了一把保养良好的步枪和一些银元,他离开根据地时,未留下只言片语,悄然向南潜入敌控区,他的计划不是追,而是“钓”。 他假扮成因贪污被查的逃兵,向当地伪军头目赵玉昆“投诚”,起初赵玉昆心存疑虑,但宁亚川以金钱铺路,又在一次饭局上除掉两个赵的政敌,成功取得信任,获得自由行动权。 几日后,赵玉昆为表亲善,设宴款待刘长生与这位“新投奔的兄弟”,酒酣耳热之际,刘长生放下戒备,对宁亚川毫无怀疑,宁亚川则暗中观察,他看得出,刘长生此刻虽在敌营,却并不安稳。 他穿着整洁,但神情恍惚,似是喝酒解愁,却又频频看向门外,像在等什么,后来才知道,那女子并未赴约,他的“爱情”并未如愿。 夜深人散后,两人借口洗澡一同前往城西澡堂,此时刘长生已彻底放松警惕,全无防范,出门时天色暗沉,街巷幽静,走至偏僻巷口时,宁亚川以极快的动作将其制住,封口绑手,然后转道走出城西,前往早已布置好的联络点。 他们在山中行走三昼夜,避开岗哨与村落,刘长生被押送回根据地时,已形容憔悴,不再言语,他并未反抗,也没有试图逃跑,等待他的,是由军区主办的一场公开审理,会上,他被逐条列出罪状,从携密出逃到接触敌伪,毫无回旋余地。 军中随即展开整顿,电台密钥机制全面更换,技术岗位审批制度更新,通信口令实行分级加密,相关条例被层层下发至基层连队,这次事件虽未酿成实质破坏,但所带来的震动之深远,让所有人重新审视“情感”和“纪律”的界限。 宁亚川因行动迅速、方案缜密而受到嘉奖,但他未出席授勋仪式,他只是悄悄返回部队,继续担任原职,战士们对他的故事私下传颂,却不敢多问,他的名字,此后成为晋察冀边区反间行动的代名词。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红色文化网——保定英烈谱之宁亚川
1940年,八路军一个班长,为了掩护队伍撤离,带着鬼子就往山上跑,谁知跑到了悬崖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