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2年,王亶望被抄家,当乾隆检查抄来的物品时,发现一件四条腿的裤子,上面绣满

侃天侃地也侃过去 2025-05-25 23:27:33

1782年,王亶望被抄家,当乾隆检查抄来的物品时,发现一件四条腿的裤子,上面绣满鸳鸯,乾隆不解地问侍从是什么东西,侍从硬着头皮演示了裤子的用法,羞得乾隆满脸通红,当时就大发雷霆:“不知羞耻!”下令严惩王亶望。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甘肃捐监冒赈案以主犯王亶望伏诛告终,此案成为乾隆朝整顿吏治的标志性事件。王亶望原籍山西临汾,其父王廷赞为地方生员,家族并无显赫背景。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通过捐纳制度获得甘肃山丹知县职位,凭借勤勉政绩逐步升迁,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出任甘肃布政使,掌管全省财政。清廷在甘肃推行的捐监政策本为筹集边储粮草,允许民间以粮换监生资格,但王亶望到任后擅自更改章程,将捐监粮折为白银征收,每名监生定价五十五两。此举违反《大清会典》中“捐监唯收本色”的规定,为后续贪腐埋下隐患。 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1774-1777年),王亶望与兰州知府蒋全迪等官员串通,利用职权连续虚报旱灾。他们伪造全省二十七州县受灾文书,以赈济灾民为由,将折银入库的捐监款分批侵吞。据军机处档案记载,三年间共冒领国库赈银八百余万两,形成系统化分赃体系:每万两赃银中,布政使分三千两,道员两千两,知府一千两,知县五百两。这种“红簿”分赃记录后被兰州知府程栋交出,成为定罪关键证据。 案件暴露源于两处细节疏漏。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浙江巡抚陈辉祖在审查杭州织造盛住贪污案时,发现其与王亶望存在五万两非常规资金往来。与此同时,钦差大臣阿桂核查甘肃皋兰县赈济册时,发现乾隆四十年(1775年)文书中“赈”字已使用“贝”旁简体,而礼部正式推行该写法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这两处破绽引起乾隆帝警觉,特命彻查。抄查王亶望武昌官邸时,起获现银九万三千两、东珠十二盘及御赐瓷器六十件,内务府清单中特别注明“蜀锦奇巧之物一”,但未作形制描述。 乾隆四十七年五月初八日,皇帝颁布上谕,斥王亶望“欺君罔上,罪不容诛”,依《大清律例》定为斩立决。五月二十二日,王亶望于北京菜市口伏法,其子王裘、王棨发配伊犁为奴,家产全数充公。此案共查处官吏六十七人,其中六名知府、九名同知、六十二名知县被革职,甘肃官场为之一空。浙江巡抚陈辉祖虽在查案中立功,但后被揭发私吞抄家财物,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被赐自尽。 案件直接导致多项制度变革:甘肃捐监政策永久废止,全国捐监事务改由户部直辖;各省衙门强制竖立《戒石铭》铁碑,铭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警示官员;建立朱批奏折缴回制度,防止地方官员篡改文书。嘉庆帝亲政后将此案编入《训贪录》,与和珅案并列作为廉政教材。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红簿”分赃记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戒石铭》铁碑,以及军机处相关奏折抄件,共同构成研究清代中期吏治腐败的重要实证。光绪版《临汾县志》仅以“乾隆间官,以罪诛”八字记载王亶望,其家族在地方志中的痕迹被刻意淡化,折射出清代对贪腐官员的历史评判取向。

0 阅读:0
侃天侃地也侃过去

侃天侃地也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