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三瘀三调、三时三忌 年轻时我在秦岭采药期间,有幸结识了一位隐居深山五十余载的老中医。当他听闻现代医院常以“手术切除+定期复查”的常规手段应对肠息肉时,不禁眉头紧锁,愤然说道:“把肠息肉单纯当作‘病’来治的,皆是医术不精之辈!” 见我一脸疑惑,他反问道:“你可知道乌梅在肠道中如何发挥妙用?” 我答道:“不就是敛肺涩肠、生津止渴吗?” 他轻轻摇头,感慨道:“你们这些学院派,只知死记硬背药效!乌梅的果肉能软化消散肠道息肉,果核却有固涩之效,你们却不懂得区分使用,岂不是暴殄天物!” 老中医言道:肠息肉,并非简单的“病”,实则是“瘀”在作祟!随后,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三个圈,详细阐述: 气瘀圈(约占70%肠息肉) 特征:息肉表面相对光滑,与周围组织界限较为清晰。 根源: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情绪焦虑抑郁→肝气郁结→肠道气机运行不畅,气血瘀滞。 自测:用手按压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有压痛感,平时常感腹部胀气,排气不畅。 痰瘀圈(约占25%肠息肉) 特征:息肉质地相对较软,形态呈不规则絮状。 根源: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油腻、甜食等肥甘厚味→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浊凝聚于肠道。 自测:按压中脘穴(肚脐上4寸)有明显酸胀感,舌苔厚腻,口中黏腻不爽。 血瘀圈(仅占5%,但危险性较高) 特征:息肉边缘不规则,颜色较深,血供丰富。 根源:久病不愈,瘀血内停,加之饮食辛辣燥热→肠道血脉瘀阻。 自测:观察舌下脉络,可见青紫迂曲,右下腹或左下腹(根据息肉位置)有固定刺痛感。 随后,老中医传授给我一个化瘀的基础方:红藤、败酱草、薏苡仁。并且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 气瘀症状明显者,加木香、枳壳,以增强行气导滞之力; 痰瘀偏重者,加半夏、苍术,加强燥湿化痰之效; 血瘀严重者,加三棱、桃仁,以活血化瘀、消散息肉。 当然,除了中药调理之外,日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 三瘀三调 气瘀调饮食:吃橙子,每天食用1 - 2个新鲜橙子,可搭配陈皮茶,有助于行气解郁。 痰瘀调饮食:吃薏米,每周食用3 - 4次薏米红豆粥,能健脾祛湿、化痰散结。 血瘀调饮食:吃黑木耳,生黑木耳10克泡发后煮水代茶饮,可活血化瘀。 三时三忌 辰时(7 - 9点):空腹喝一杯槐花蜜水,有清热凉血、润肠通便之效,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作为早餐。 午时(11 - 13点):午餐搭配清炒时蔬(如西兰花、胡萝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忌食用油炸、烧烤等油腻难消化食物。 戌时(19 - 21点):按揉天枢穴(肚脐旁开2寸),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忌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如今多年过去,我在临床实践中时常运用这套方案,效果颇为显著。不过要提醒大家: 若肠息肉直径超过1cm,或者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光滑、有蒂等,需及时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建议每日申时(15 - 17点)敲打大肠经,促进肠道气血运行,预防息肉复发。
肠息肉:三瘀三调、三时三忌 年轻时我在秦岭采药期间,有幸结识了一位隐居深山五十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5-24 15:07:54
0
阅读: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