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北京知青谢炳义买了2碗面送给乞丐女子,谁料,10年后偶然得知女子的身份,他只好选择报警。 谢炳义是个50年代初生人,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那阵儿。他16岁那年,1968年,作为知青被送到河北一个偏远村子。那地方穷得叮当响,没电没路,房子都是泥巴垒的。他跟三个同伴挤在一户农民家的小屋里,天天干农活,种地、喂牲口,累得腰酸背痛。吃的呢?粗粮野菜,偶尔有点肉都算过年了。不过,那几年苦日子让他学会了咬牙坚持,也懂得了普通人的难处。 1976年,政策松动,他回了北京。回城听着好听,可现实挺骨感。工作不好找,很多知青只能干点零活儿,谢炳义也不例外。他干过建筑工,摆过地摊,啥苦都吃过,就为了养活自己和年迈的爹妈。那时候,北京刚从乱七八糟的政治风波里缓过来,经济改革还没影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也就是在这当口,他遇上了那个乞丐女子。那天他收工回家,天挺冷,看见路边一个女人缩在角落里,衣服破得不成样,脸上全是苦相。他心里一软,想到自己在乡下那几年,走过去说请她吃顿饭。俩人去了个小面馆,他点了两碗热乎乎的面。她吃得狼吞虎咽,像好几天没饭下肚。他没多问,就觉得这人怪可怜的。 后来,他知道她叫李华。慢慢地,他们熟络起来。他有空就给她捎点吃的,或者塞点零钱。她挺感激,总是点头笑笑。他还帮她找了个破地方住,又托人给她弄了点扫地、摆摊的活儿。李华不爱提过去,只说自己是农村来的,家里没人了。他也没追问,觉得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帮一把就行。 时间过得快,转眼到了80年代末。中国变了样,北京到处是新楼,街上人气儿也旺了。谢炳义运气不错,在国营单位当上了文员,收入稳了,还结了婚,生了娃。可他没忘了李华,隔三差五还见见面,聊聊近况,帮她解决点小麻烦。 1987年,他在家里收拾东西,翻出一堆旧报纸。无意间看到一篇1977年的报道,说的是外省一起抢劫案,几个犯人跑了,其中有个女的,模样和李华长得太像。报道里还提了点细节,跟李华偶尔漏的几句话对得上。他心里咯噔一下,这事儿过去十年了,难道她真是那个逃犯? 他憋不住,约李华来家里吃饭。饭桌上,他把报纸拿出来问她。她先是死不承认,可架不住他追问,最后哭着说了实话。她是那案子里的一个,年轻时被逼无奈,跟人抢了东西,后来事闹大了,有人受伤,她吓得跑到了北京,隐姓埋名过了十年。 谢炳义听完懵了。他挺理解她那时候的苦,可也觉得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那些受害人呢?谁给他们公道?他想了好几天,睡不好觉。朋友情分重,可做人得有底线。最后,他决定报警,亲自带她去了派出所。她没怪他,反而谢他这些年的好心,说这天迟早得来。 案子重开了,李华被判了刑。谢炳义偶尔去看她,带点外面的消息。她坐牢,他心里也不好受,可他觉得这选择没毛病。
1977年,北京知青谢炳义买了2碗面送给乞丐女子,谁料,10年后偶然得知女子的身
阳光少年万德努
2025-05-22 19:42: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