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双枪老太婆”莫林被捕,日军在活埋她时问了句:“你认识双枪老太婆吗?”莫林见打听的是自己,连忙回答:“认识认识,就是那个头戴白布的老太婆!” 1920年寒冬腊月,江苏南通一个医学世家里,姚家迎来了小女儿姚世瑞的出生。 这户人家世代行医,家境殷实,姚世瑞打小就过上了不愁吃穿的日子,家里给她请了私塾先生,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样样都学。 谁也没想到,这个捧着书本的文静姑娘,二十年后会成为让日寇闻风丧胆的“双枪老太婆”。 姚世瑞十五岁那年,日本人打进了东三省,她捧着报纸看得直掉眼泪,把报纸上“九一八事变”的报道剪下来贴在床头。 那时候她就跟家里闹着要参军,被爹娘锁在屋里三天没让出门,直到1940年春天,二十岁的姚世瑞终于说服父母,带着十四岁的弟弟姚世虎偷跑出来,在江苏如皋找到了新四军队伍。 姐弟俩改了名字,姐姐叫莫林,弟弟叫甄为民,这两个名字,后来都刻在了抗日英烈的名册上。 莫林刚入伍时被安排做文书工作,成天坐在办公室里抄文件。 可她心里头憋着火,总想着上阵杀敌,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练枪,左手握汉阳造,右手攥勃朗宁,对着树梢上的麻雀练瞄准。 三个月下来,两只手虎口都磨出了老茧,有回队伍里搞射击比赛,她左右开弓打移动靶,十发子弹中了九发,把男兵们看得直瞪眼。 这事儿传到了领导耳朵里,没过多久,莫林就被调到武工队当政委。 1941年夏天,西站区有个日伪军的碉堡,里头架着三挺歪把子机枪,把咱们的运输线卡得死死的。 莫林带着二十多个战士摸黑侦察,发现碉堡东南角有个排水沟。 那天半夜,她领着人猫腰钻过铁丝网,左手举枪打灭探照灯,右手一挥,神枪手“啪”地撂倒了岗哨。 趁着敌人乱作一团,莫林带头冲进碉堡,双枪齐发打得伪军抱头鼠窜,这仗打完,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都在传,说新四军里有个白头发老太婆,双手打枪比机关枪还快。 其实莫林那会儿才二十一岁,成天裹着条白毛巾装老太婆,有回在老乡家借宿,房东大娘盯着她瞅了半天,突然拍着大腿笑:“我说姑娘,你这脸上褶子都是锅灰抹的吧?” 莫林赶紧使眼色,这事后来成了队伍里的笑谈,可别说,这身打扮还真管用,鬼子悬赏捉拿“双枪老太婆”,画像上画的是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太,谁能想到是个水灵灵的姑娘? 要说最惊险的,还得数1941年秋天那次遭遇战,那天莫林带着两个战士去找丢失的机密文件,半道撞见大队日军。 她让战友带着文件先撤,自己抓起石头往反方向扔,鬼子听见动静追上来,她撒腿就往芦苇荡里钻。 跑着跑着草鞋带子断了,光脚板踩在割剩的芦苇茬上,血印子拖了半里地,最后实在跑不动了,被五个鬼子按在地上。 鬼子把莫林捆在树上,竹片子抽得身上没块好肉,有个汉奸认出她是姚家大小姐,凑在鬼子军官耳边嘀咕:“太君,这丫头家里开药铺的,油水厚着呢!” 鬼子眼珠子一转,把铁锹往地上一插:“认识双枪老太婆吗?说出来,皇军大大有赏。” 莫林心里咯噔一下,脸上却装出害怕的样子:“认识认识!那是个裹白布的老太婆,前天还在王家庄见过。” 鬼子信以为真,连夜带着人去搜村,趁着看守打盹,莫林用碎瓦片割断绳子,光着脚丫子翻墙跑了,后来听老乡说,那队鬼子在王家庄折腾了三天,连根白头发都没找着。 抗战胜利后,莫林转业到地方工作,当过县委书记,管过妇女工作。 离休后又拾起笔杆子,写的回忆录被收进《如皋革命史料》,2019年冬天,百岁老人莫林在南京疗养院过了生日,床头摆着当年用过的勃朗宁手枪模型。 来看望她的老部下打趣:“您这‘老太婆’的称号,可是比真实年龄老了八十岁!” 要说这事最玄乎的,还得数当年那个汉奸,解放后公安抓着他审问,这人才捶胸顿足:“我哪知道二十出头的姑娘能装老太婆啊!要早知道,当年就该多要五百块大洋赎金!” 这话传到莫林耳朵里,老太太笑得直抹眼泪:“得亏当年往脸上抹锅灰,要不我这脑袋早搬家了。” 信息来源: 《苏中抗日根据地人物志》 《如皋市志》 莫林回忆录《芦苇荡里的枪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1941年,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