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看看新闻报道了一件房产纠纷案,令人感慨万千。 上海,一女

玉尘飞啊 2025-05-22 09:57:14

2025年3月20日,看看新闻报道了一件房产纠纷案,令人感慨万千。 上海,一女子倾尽所有,给老师买了套房子,多年之后,老师去世,女子给她办了后事,老师一生未婚未育。 百万遗产留给了外甥,女子想收回房产,更名需要外甥签字,外甥拒绝,还想继承这套房子,女子告到法院,要求确认产权,网友: 有上百万留给外甥,她自己咋不买房子? 刚满20岁的张玮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遇到了声乐教授陈老师。陈老师一生未婚未育,和弟弟相依为命,两人挤在学校分配的15平方米单身宿舍里生活。 宿舍条件艰苦,厨房厕所都要和邻居共用,日子过得十分窘迫。 1996年陈老师退休后,依然住在老宿舍。已毕业多年的张玮得知老师的生活困境,毅然决定出手相助。 她掏空积蓄,还卖掉了自己名下的一套房子,凑钱在上海买下一套125平方米的住宅。 为了让陈老师姐弟顺利落户,张玮特意在房产证上加了两人的名字。 此后四十年间,这套房子成了两位老人的安乐窝,张玮更是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逢年过节家里热热闹闹,邻居都说这房子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天有不测风云,陈老师的弟弟在2009年病逝,张玮忙前忙后操办丧事。 2023年,93岁高龄的陈老师也离开了人世。 按照常理,张玮本可顺理成章收回房屋,但问题就出在房产证上的名字。 由于陈老师姐弟生前未立书面遗嘱,他们的外甥作为法定继承人,不仅继承了百万遗产,还盯上了这套房子。 这事儿就像一盆冷水浇在张玮头上。她拿出关键证据:多位学生证实陈老师生前多次表示"房子是张玮的",主治医生也证明老人在病榻上反复叮嘱"把房子还给她"。 更有利的是,张玮保留了一段录音,陈老师的外甥曾在电话里亲口承诺:"阿姨交代过,房子肯定归您。"可等到真要办理过户时,外甥却翻脸不认账,电话不接、短信不回,活脱脱上演了现实版"过河拆桥"。 法院审理时,外甥搬出《民法典》第209条,咬定房产证上有陈老师姐弟的名字就是铁证。但法官看得明白:房子是张玮全款购买,加名只为落户,两位老人既没出资也没还贷。这情形好比邻居借你家院子种菜,总不能说菜地就成他的了吧? 《民法典》第1123条说得清楚,有遗嘱按遗嘱办,没遗嘱再走法定继承。陈老师虽然没留下白纸黑字,但那么多证人证言加上录音证据,充分说明老人真实意愿是要物归原主。 外甥这边也有小算盘,他们拿着继承来的百万存款还想再吞房产,典型的"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法官引用《民法典》第6条的公平原则,明确指出不能让人既得利益又占便宜。 最后判决房子全部产权归张玮所有,外甥需配合办理过户手续。这场纠纷给大伙儿提了个醒:亲兄弟还得明算账,涉及房产的大事千万要留好书面凭证。 最新消息显示,张玮已在办理房产证更名手续。她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感慨:"四十年的情分差点毁在一纸证明上,好在法律还了公道。"而陈老师的外甥至今未公开回应,据《澎湃新闻》报道,两人已搬离上海。 有律师分析,这类案件近年来并不少见,2024年青浦区就有类似案例,法院同样依据实际出资情况判决房产归属。 老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张玮用半辈子践行了这份情义。房子终究回到了真正的主人手里,但这场纠纷暴露的问题值得深思。 买房加名不是儿戏,光靠情义维系风险太大。法律专家建议,类似情况可以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权属,或者通过遗嘱公证等方式提前安排,免得日后扯皮。这起案件也给所有人敲响警钟:涉及房产的大事,既要讲情分更要守规矩,千万别让好心办了坏事。 信息来源: 检察日报《“一房二卖”的房子到底是谁的?》 青白江区人民检察院《买了法拍房十年无法入住 房屋买受人合法权利如何维护?》 泰安市政协《【法治之光(三十六)】《民法典》关于继承的新规定》

0 阅读:43

评论列表

飘雪的季节

飘雪的季节

2
2025-05-22 10:13

别考验人性,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