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印制第三套人民币时,可拿到设计稿时却发现,钞票上还是没有毛主席的头像

林硕言丫 2025-05-22 09:09:19

1969年,印制第三套人民币时,可拿到设计稿时却发现,钞票上还是没有毛主席的头像。印钞厂工人密谋罢工,毛主席发火道:活人绝对不能上钞票。

北京西南角的印钞厂内机器轰鸣,一批批红色五元、绿色十元正从机器中吐出。

工人们一边认真检查纸张、水印、图案,一边却忍不住小声议论:“你说奇不奇怪,别的国家的钱上都有元首头像,咱们为啥没有?”

这时,一个年轻工人看着刚送来的第三套人民币设计稿,皱着眉头嘟囔:“又没有毛主席头像,这都第三套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很快,这个疑问在车间里悄然蔓延,有人甚至带头喊话:“再不给个说法,我们就不干了!”

短短半天时间,车间里上百号人聚在一起,情绪激动,不再继续作业。有人甚至打起横幅,喊着“钞票要有领袖像,代表国家形象!”

这不是普通的工人情绪发泄,而是那个时代工人对毛主席最真挚的爱戴与敬仰。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希望国家的钱上能有一个象征——毛主席的头像。

这一“突发事件”很快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报告了上去。人行行长接过电报,眉头紧锁,轻声道:“印钞厂要是罢工,影响的不只是工资和生产,那是全国的货币供应啊!”

他不敢耽搁,立刻批了“特急”红章,将文件送往中南海。

几天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批阅了这份材料。他看完后,略带笑意地说:“工人们是出于感情,是他们对毛主席最深的敬爱。”但他还是挥笔写下:“此事仍以主席意见为准。”

文件递到毛主席案前,他看了一遍,放下纸笔,摇了摇头,说:“钞票是国家的,是人民的,不是我毛泽东一个人的。印我头像,不妥。”语气坚决,态度分明。

毛主席的这个决定,实际上早有前例。早在第一套、第二套人民币设计阶段,就有人提议在钞票上印上毛主席像,甚至连样钞都设计过。

但每次毛主席都亲自否定。他总说:“我不希望个人崇拜渗透到国家制度里。”

于是,第三套人民币继续使用了工农兵形象、人民群众劳动图景作为设计主题,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人民当家的精神内核。

比如一元纸币上的“工人和拖拉机手”,五元上的“炼钢工人”,十元上的“女拖拉机手”——都是普通人民的代表。

但工人们的遗憾也被悄悄记在了纸下。他们没说什么,却在印每一张钞票时都格外认真,心里却总念着:“什么时候,能看到毛主席出现在我们的钞票上啊?”

岁月流转,到了1976年,那个充满沉痛的一年。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相继离世,全国人民陷入巨大的悲痛中。那年秋天,北京飘起冷雨,像是老天也在哭。

那年年底,人行内部就开始重新审视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方案。新的时代来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也即将吹响,中国走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需要更具象征意义的国家货币。

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设计第四套人民币样稿时,首次提出:是否可以将共和国的伟人形象用于最高面额的百元纸币?

争议再起,有人担心这是个人崇拜的回潮,但更多人认为:毛主席不仅是个人,更是中国的象征。他的形象,代表一个时代的开端、一场革命的胜利、一种精神的传承。

最终,在1988年,第四套人民币100元纸币正式发行。正面图案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四位伟人的浮雕头像。

那一天,人民银行组织了一场特别的交接仪式。样钞被送到西南角的印钞厂,那些曾在1960年代呼吁过“印头像”的老工人,早已白发苍苍。

一位姓梁的老工人拿起样钞,手微微发抖,眼泪却顺着脸颊流下来:“终于……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他轻轻抚摸钞票上的头像,像是在抚摸一位故人。“主席啊,我们不是为您个人想印,而是这张钞票,它代表的是咱们中国人心里最敬重的人。”

那天的印钞车间格外安静,机器的轰鸣仿佛成了最庄严的仪式。老工人们站在岗位上,一遍遍检查雕刻、一遍遍调整压痕,没有一个人说笑,但每个人眼中都泛着光。

这张百元大钞,自1988年发行起,一直流通了十几年,直到第五套人民币发行,它才逐渐退出流通。

而毛主席的头像,也终于成为了人民币长期、统一的正面图案。第五套人民币开始,毛泽东头像成为全部纸币(除硬币外)的主要面值正面图案。

这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0 阅读:100
林硕言丫

林硕言丫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