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俄军明知自己已全面落后,也不愿采购中方武器装备,俄罗斯专家一句话终于说出实情:各方恍然大悟! 苏联时代积累的军工自信,至今仍深深烙印在俄罗斯军事体系中。20世纪90年代,中国还在引进苏-27战机和S-300防空系统,俄罗斯是妥妥的“军火卖家”。 如今风水轮流转,中国在无人机和电子战领域实现反超,这种角色转换让俄罗斯军工界难以接受。2023年一次内部会议上,有军方代表直言:“我们不能靠他们吃饭。” 这种心态在高层尤为明显,宁可投入巨资自研落后一代的无人机,也不愿承认需要外购。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中俄装备体系的巨大鸿沟,2019年联合军演中,俄方技术人员面对中国提供的通信设备一筹莫展,界面设计和操作逻辑完全不同于俄式装备,连说明书都是中文的。 这种技术隔阂在无人机领域更为突出:中国的察打一体无人机需要与指挥系统无缝对接,而俄罗斯仍沿用传统的火力压制战术,两者的作战理念根本无法兼容。 俄罗斯军工企业长期依赖武器出口维持生计,中国却以性价比优势抢占市场。印度作为俄罗斯传统客户,2020年采购了中国察打一体无人机,直接冲击了俄方订单。 这种竞争关系让俄罗斯陷入两难:采购中国武器等于“资敌”,可能进一步挤压自身出口份额。某次谈判中,俄方代表直言:“不能让中国一边抢市场,一边当我们供应商。” 从2023年的统计数据能看出,俄罗斯在对中国供应链存在显著依赖,但这些关乎装备性能的核心零部件,并未被用于直接采购成建制的中国制武器装备,而是全部投入到对苏联时代遗留苏式装备的升级改造中。 例如,俄军工厂从上海引进数控机床,但无人机生产线仍坚持自主研发。这种“选择性依赖”策略,既想借助中国技术缓解制裁压力,又不愿在核心装备上受制于人。 俄罗斯在调整军工战略时,仍试图保持“自主创新”的门面,2024年一支技术团队赴中国考察无人机生产线后,回国推出的项目虽借鉴了部分中国技术,但仍宣称“以自主研发为主”。 这种既想学习又要面子的心态,折射出俄罗斯在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纠结。正如卡申在瓦尔代俱乐部的文章中所言:“俄罗斯必须从战争中学习,但这种学习必须以维护大国尊严为前提。” 俄乌战争已持续三年,俄罗斯的装备缺口日益明显。然而,即便面临西方制裁和技术瓶颈,俄方仍未打开采购中国武器的大门。这种坚持背后,既有对苏联荣光的眷恋,也有对现实利益的权衡。
西方一直认为中国继承了苏式武器后跳不出框框,俄乌战场俄军武器又非常拉胯,这才是误
【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