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新中国第五任防长生病住院,由一个警卫班轮流照顾。2年后,警卫班战士们

运赛过去 2025-05-20 15:04:58

1995年,新中国第五任防长生病住院,由一个警卫班轮流照顾。2年后,警卫班战士们即将复员,老防长挂念着战士们。于是,他把女儿叫来,请求:“娃娃,这些战士即将复员,你能不能帮他们找个工作?” 1995年,北京一家医院里,新中国第五任防长耿飚因病住院,身边是一个警卫班的年轻战士轮流照顾。两年后,这些战士要复员回乡了,老将军却放心不下。他把女儿叫到床前,托付了一件大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戎马一生的老人,在病床上还惦记着这些农村来的小伙子? 1909年耿飚出生在湖南醴陵,家里穷得叮当响,从小就见惯了不公平的事。他19岁投身红军,21岁入党,从此把命交给了革命。长征路上,他跟着队伍爬雪山过草地,饿了啃树皮,冷了裹破布,硬是熬了过来。抗日战争时,他带兵打仗,冲在前面,立了不少功。解放战争中,他领着部队南征北战,为新中国成立出了大力气。后来,他干过外交官,当过地方领导,1982年当上国防部长。那年他已经73岁,但干劲一点不减,忙着搞军队建设,常跑基层关心士兵生活。他为人实在,穿旧军装,吃简单饭菜,连家里家具都是老物件。 1995年春天,耿飚旧病复发,住进了北京一家医院。组织上派了个警卫班,12个农村出身的小伙子,负责他的安全和日常起居。这些战士二十来岁,大多是种地出身,干活麻利,性子老实。他们每天早起给老将军擦脸收拾屋子,把病房弄得跟军营一样整齐。耿飚跟他们处得久了,感情越来越深。他常拉着他们聊天,问问家里种啥庄稼,有没有难处。战士们也把他当长辈,有啥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说。那几年,每逢过年过节,耿飚还拿出自己攒的钱,给战士们发点补贴。一次,他从床头柜掏出三万块的借条,让女儿耿莹去换成现金,分给这些年轻人。小伙子们感动得不行,可谁也没多说啥。 到了1997年秋天,警卫班的服役期满了,战士们得复员回老家。耿飚躺在病床上,心里却不踏实。他知道,这些小伙子守了他两年多,没学到啥手艺,回家找工作不容易。他琢磨了几天,把耿莹叫来,交代她帮战士们安排出路。耿莹那时候已经不是小姑娘了,但听父亲这么一说,还是心里一热。她明白,父亲这是放不下一块心病。她没多想就点头答应了,之后就跑遍北京城,找单位问岗位。她跟人讲父亲的经历,讲战士们的付出,总算一家家敲定了活儿。12个战士,有的进了保安公司,有的去了汽修厂,总算有了落脚的地方。 耿飚对战士们的关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他当部长时,就常说,军队要强,士兵得过得好。他不光嘴上说,也真干实事。早年在部队,他常去伙房尝饭菜,看看咸不咸,热不热;去宿舍问问被子够不够厚。退下来后,他还惦记着这些年轻人,觉得自己有责任帮他们一把。这份心思,跟他一辈子为国为民的信念分不开。他出身苦,知道普通人活得不易,所以总想着拉一把。 战士们后来也惦记着老将军。逢年过节,他们从全国各地寄来土特产,有腊肉有干笋,信里写满了感激。2000年耿飚去世时,当年警卫班的班长特意赶到追悼会,带了瓶茅台酒摆在灵前,眼泪哗哗地流。他后来说,老将军待他们像家人,这恩情一辈子忘不了。 耿莹后来忙着文化传承的事。她说,父亲晚年最牵挂的,还是军队和退伍士兵的日子。她把父亲用过的公文包捐给了博物馆,里面还夹着那张借条。有人去看展,看到借条就站着敬礼,感慨老一辈的心肠真硬实。 耿飚这辈子,打过仗,建过国,到老了还惦记着身边的人。他不图名不图利,就想着多帮帮别人。这种人不多见,也让人佩服。他走了二十多年,可他留下的故事,还在提醒大家啥叫责任,啥叫担当。

0 阅读:300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