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主席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忽然问他:“四”下面加个“南”是什么字?地委书记思索后的回答,让毛主席听完很满意地笑了。
一个清晨,徐州的晨曦穿透窗在徐州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名叫胡宏的男孩,他生长在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家庭中。
小时候,他跟随着爷爷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学到了许多关于农耕和生活的知识。在他的记忆里,有一个特别的场景,那就是每到种藕的季节,他和爷爷一起去荷塘里劳作的情景。
荷塘是村里的一大特色,藕田连绵不断,一片碧绿。
在这片藕田中,水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水塘里的水流通畅,才能保证藕的生长。然而,水塘的入水口经常会被淤泥堵塞,导致水流不畅,甚至干涸。
胡宏清晰地记得,每到这个时候,爷爷都会拿出一种古老的农具——“四南”,用来清理水塘里的淤泥。
这个农具是他们家传统的工具,用来捞取淤泥和杂物,保持水塘的通畅。小时候,他总是兴奋地跟着爷爷去荷塘,一边欣赏着清澈的水面,一边学习着爷爷使用“四南”的技巧。
每次清理淤泥,胡宏都会仔细观察爷爷的动作,学习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个农具。
他明白,保持水塘通畅不仅仅是为了藕的生长,更是为了整个村庄的生计。因此,他对这个古老的农具充满了敬畏和感激之情。
随着岁月的流逝,胡宏长大了,但他心中对传统文化和农耕生活的热爱从未减少。他在学校里努力学习,成绩优秀,但他的心始终留在了那片藕田里。
他知道,只有牢记祖辈们的教诲,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远充满活力和希望。
1956年,今天是他意义非凡的一天,因为他有幸和地委书记一起接待毛主席。心中一片激动与紧张交织,他整理好了思绪,准备前往接受毛主席的指示。
胡宏是一位年轻而有为的干部,对于自己所负责的地区,他一直尽心尽力,希望能够为人民群众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次与毛主席见面,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他期待着从毛主席口中得到指引,指引他未来的工作方向。
在徐州地委办公室门口等待的时候,胡宏心中的紧张不由得更加强烈起来。
毛主席那个伟岸的形象,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他想到了自己的工作,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由得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终于,他被通知可以进入会见毛主席的大厅了。胡宏心中一阵激动,他整理好衣冠,走进了大厅。
在大厅的深处,毛主席端坐在椅子上,气质依旧庄重而慈祥。胡宏心中涌起一股敬意,他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毛主席。
“同志们,坐。”毛主席微笑着示意胡宏坐下。
胡宏心中激动不已,但表面上仍然保持着镇定,他跟着其他同志们坐在椅子上,恭敬地看着毛主席。
毛主席看了看几位同志,语气缓和地问道:“同志们,你们觉得徐州的工作有什么问题吗?”
地委书记立刻回答道:“主席,徐州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他详细地向毛主席汇报了徐州地区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他们正在采取的措施和计划。
毛主席听得认真,时不时地点头示意。等地委书记讲完,毛主席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突然开口道:“同志们,我问你们一个问题。”
“是,请主席问。”
“你们知道'四'字下面加一个'南'字是什么意思吗?” 会议室内一时间沉默了下来,与同志们都陷入了思考之中。
这个问题并非只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在这个困惑的氛围中,唯有负责接待的胡宏冷静而又果断地站了出来。
胡宏不敢怠慢,径直向毛主席走去,目光坚定地说道:“主席,我知道了!”毛主席微微一笑,示意他回答。
“‘四南’指的是‘览’,” 胡宏用笔在便签纸上模拟着汉字的笔画,“是用来捞淤泥的一种农具。”
毛主席听了这个回答,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同时也深有感慨地点了点头。
胡宏告诉毛主席,他从小就在徐州长大,在荷塘里和爷爷一起劳作过,清楚地知道“四南”是什么意思。
他向毛主席讲述了他与爷爷一起使用“四南”清理淤泥的情景,展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祖辈智慧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