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个武汉小摊贩捡到2个女婴。他终生未娶,靠着卖煎饼、做小工,省吃俭用

玉尘飞啊 2025-05-18 12:57:01

1992年,一个武汉小摊贩捡到2个女婴。他终生未娶,靠着卖煎饼、做小工,省吃俭用将2个小孩抚养成才。谁料,女儿大学毕业后,亲生父母却找上门来:“我是你的亲妈,儿啊,你不能不认我呀!” 1992年冬天,煎饼摊主杨申林收摊时听见垃圾箱后头有猫叫似的动静。 他凑近拿火钳子拨开积雪,黑塑料袋里裹着个浑身发紫的女婴。 这个河南汉子当时刚来武汉讨生活,租住在江岸区城中村的破板房里,连件像样棉袄都没有。他二话不说扯开棉袄把孩子揣怀里,硬是用体温把女婴暖了过来。 打这天起,三十多岁的光棍汉当上了爹。原本谈着的对象听说这事摔门就走,杨申林蹲在煤炉子前头熬米汤,瞅着襁褓里冲他笑的小脸,心里反倒踏实了 他给娃起名静静,盼着孩子能平安长大。为给早产的孩子买奶粉,他白天卖煎饼晚上去码头扛大包,有回累得栽进汉江差点没爬上来。 两年后开春,杨申林蹬三轮给餐馆送面粉,瞅见路边蹲着个三四岁的丫头在啃烂菜叶。孩子见着生人就要跑,他掏出准备当午饭的烧饼递过去。 派出所查了半个月没找着孩子家人,杨申林拍着胸脯说多张嘴不过多双筷子,就这么着家里添了二闺女小静。那年头办收养手续不容易,多亏街道王主任帮忙跑前跑后,硬是给俩孩子落了户口。 养俩闺女的日子过得紧巴巴,老杨的煎饼摊从江汉路挪到硚口,后来又转到武昌,哪儿人多往哪儿扎。 天不亮就得出摊,竹筐里垫着棉被把小的搁里头,大的就拴根布带子系腰上。 有回城管追着跑,静静从筐里摔出来磕破了头,老杨抱着孩子跑了两条街找诊所,那月白干不说还倒贴医药费。 转眼到了千禧年,静静要考高中了。老杨咬着牙把攒了多年的积蓄掏出来,托人从广州捎回台二手电脑。 机器摆在油腻腻的煎饼摊旁边,孩子写作业他摊煎饼,油星子溅到键盘上就拿袖子擦。小静那会儿在体校练体操,为省两块钱公交费,每天从汉口跑到武昌训练场,鞋底磨穿了拿硬纸板垫着。 2010年夏天,邮差送来武汉大学录取通知书,老杨蹲在门槛上抽了半宿烟。天蒙蒙亮时他揣着存折去银行,把预备养老的钱全取了出来。 静静红着眼眶说要不去读师范能免学费,老杨头回冲闺女发了火:“咱家祖坟冒青烟才出个大学生,砸锅卖铁也得供!” 姐妹俩争气,一个念临床医学,一个考上了军医大。老杨的煎饼摊早换成了固定店面,还雇了两个帮工。 街坊都说老杨苦尽甘来,该享清福了。谁成想这时候冒出档子事——有天老杨在小区遛弯,打斜里冲出个五十来岁的女人,拽着他袖子直喊要找闺女。 这事得从三个月前说起。那天老杨照常在汉阳桥头钓鱼,手机突然响个不停。大闺女静静在电话里带着哭腔,说有人找到医院非要认亲。 等老杨赶过去,诊室外头坐着对穿戴讲究的老夫妻,拿着发黄的出生证明和十几年前的报警记录。 老杨心里跟明镜似的,当年捡孩子时就料到有这天。他蹲在医院花坛边上抽完三根烟,进去跟闺女说:“爹就一句话,你俩过得好比啥都强。”姐妹俩当天晚上就搬着铺盖卷住回老爹屋里,三十来岁的人挤在小时候睡的木板床上,说还是家里踏实。 现如今老杨住在闺女给买的电梯房里,阳台上养着七八盆月季花。每天雷打不动去江边钓鱼,晌午回来总能吃上闺女送来的热乎饭。 有回社区搞模范家庭评选,街道干部来家采访,老杨搓着手直念叨:“我就是个卖煎饼的,把俩丫头拉扯大是本分。” 这话传到网上,好多年轻人跑来煎饼店打卡。老杨乐呵呵地给每个顾客多磕个鸡蛋,说现在日子好了,不差这点。店里墙上挂着俩闺女的医师资格证,玻璃板下压着张泛黄的老照片——雪地里抱着婴儿的年轻汉子,笑得比身后的大红福字还喜庆。

0 阅读:457

评论列表

惯常懵圈

惯常懵圈

9
2025-05-18 13:27

好人一生平安

用户10xxx48

用户10xxx48

5
2025-05-18 19:35

不容易,咱也算识点字,教了几十年的书,也有二女儿,可没达到他二个女儿的高度,除了羡慕还有就是敬佩。

猜你喜欢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