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第28军军长回老家县城调研,这时候军长的妹妹前来看望。到了中午,妹妹提出留下来一起吃饭,军长一听,连忙摆手:“妹妹,这是公家的食堂,你还是回家吃饭吧。”
1902年朱绍清出生在湖南华容一个普通农户家里,家里穷得叮当响,爹娘拼死拼活也供不起他念书,勉强读到小学三年级,他就卷着铺盖回家了。
十几岁的小伙子天天跟着村里人在地里刨食,奈何世道不太平,土豪恶霸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年轻气盛的朱绍清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子火。
1925年秋天,23岁的朱绍清跟着乡亲们扛着锄头扁担,把平日里欺压百姓的地主老财掀了个底朝天。
两年后南昌城头枪声一响,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贺龙领导的红军队伍,1930年洪湖苏区闹得红火,朱绍清带着游击队在芦苇荡里神出鬼没,把白军搅得晕头转向。
有次他带人端了敌人炮楼,缴获的机枪往肩上一扛,贺老总拍着他肩膀直夸:"这后生是块打仗的料!"
1935年红军开始往陕北挪窝,朱绍清已经是红二军团里响当当的营长,过雪山草地时,队伍里饿得前胸贴后背。
好不容易炊事班熬了锅野菜汤,战士们眼巴巴盯着勺子,朱绍清却把自己的那份倒给了伤员。
后来在龙山打阻击,他带着敢死队往敌人机枪阵地冲,子弹擦着耳朵飞过去都没停下脚步,硬是抢下了制高点,为后续部队撕开了口子。
这一仗打完,战友们都管他叫"活阎王",敌人听见他的名号就腿肚子转筋。
抗战那八年,朱绍清带着队伍在晋西北跟日本人兜圈子,有个冬天他们在山里猫了半个月,棉衣都结冰碴子了,也没动老乡家一粒粮食。
等到1945年日本投降,乡亲们杀猪宰羊要犒劳队伍,朱绍清带着战士们连夜转移,留下张字条:"留着粮食过冬,打老蒋还用得着咱们。"后来这事传到了延安,连毛主席都夸他会带兵。
到了解放战争,朱绍清已经是28军的师长了,打莱芜战役,他三天三夜没合眼,把国民党五个整编师包了饺子。
淮海战役时,他带着突击队冲进黄维兵团指挥部,亲手把国民党军旗扯下来当擦枪布,渡江战役,他的部队第一个把红旗插上长江南岸。战士们都说,跟着朱师长打仗就跟过年放炮仗似的,痛快!
新中国成立后,朱绍清肩膀上扛上了将星,按道理来说该享享清福了,可他还是那个倔脾气。
1953年回华容老家搞调查,亲妹妹大老远从村里跑来见他,中午吃饭时妹妹想跟着吃食堂,朱绍清愣是没答应:"这是公家的灶,咱不能占便宜。"
妹妹气得扭头就走,回到家才反应过来哥哥说的话是何意,哥哥这是怕老百姓戳脊梁骨啊!
后来外甥要当兵,妹妹又找上门来,朱绍清在电话里说得明白:"部队不是咱家开的,要按规矩来。"
结果后来外甥真被分到他的防区,刚报到就被他叫去训话:"你要是敢打着我的旗号搞特殊,老子第一个收拾你!"吓得外甥在部队三年没敢提这层关系。
不过朱绍清也不是死脑筋,有年老家闹春荒,乡亲们写信来说买不到拖拉机,没曾想平常连亲戚都不帮的他,竟连夜给农机厂打电话,又亲自跑省里批条。
没过半个月,五台崭新的拖拉机就开进了华容县,县领导要给他立功德碑,他当场拒绝。
熟悉朱绍清的人都知道他有"三管三不管",那就是管当兵的事,管种地的事,管救命的事,亲戚求情不管,送礼走关系不管,搞特殊待遇不管。
晚年组织上要给他配专车,他死活不要:"我腿脚利索着呢,挤公交还能听老百姓唠嗑。"
直到1989年去世,这个开国少将家里最值钱的物件,还是抗战时缴获的日本军刀,刀把上刻着"缴于1938年娘子关战役"。
在华容县烈士陵园,朱绍清的墓碑前常年摆着新鲜的稻穗,老乡们说,这是提醒后人别忘了,当年那个宁肯饿肚子也不占公家便宜的"铁面将军",骨子里还是个惦记着庄稼收成的庄稼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