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陈锡联将军的二儿子陈再文牺牲了,当时,陈锡联的年纪大了,中央害怕他会过于激动,所以在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他们马上派人来到了陈锡联家中安慰,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陈锡联将军的回话让人肃然起敬,那么他到底说了什么呢? 陈锡联将军是共和国的开国上将,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无数次枪林弹雨中拼杀出来,是党和军队的一员悍将。 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晚年退居幕后,致力于后辈教育。 陈再文是他最小的儿子,从小就听父亲讲述战场上的故事,那些关于责任、荣誉、牺牲的叙述,早早在他心中播下了从军报国的种子。 尽管有“将门之后”的光环,但陈再文始终不愿依靠父亲的身份为自己铺路。 他选择了和普通人一样的道路,靠自己的努力考入空军,接受严格的飞行训练,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 陈锡联从未对儿子有所特殊照顾,他说:“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我们这些打过仗的,最看不起的就是搞特殊。” 陈再文也是知道父亲的严厉是出于爱与期望,因此在训练和任务中尤为刻苦。 在部队里,他从不提起自己的家庭背景,战友们也只是隐约知道他出身军人世家,却从未见他有丝毫倨傲。 1982年,陈再文所在部队接到任务,支援一条由广州飞往桂林的民航航线。 他本来正在休假,但由于同事临时有事,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替班执行任务。 作为一名军人,他明白,关键时刻就要顶得上去。 对他来说,这只是一次普通的飞行任务,可他没想到,这将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飞。 那天,一切都看似正常,飞机顺利从广州起飞,飞行平稳,可就在临近桂林时,天气突变,浓雾突起,能见度急剧下降。 地面塔台的指挥因通信混乱出现了失误,加剧了局势的紧张。 在复杂的气象条件下,飞机最终失联,坠毁于桂林山区,全机无人生还。 消息传到中央,震动极大,更令人揪心的是,失事飞行员之一正是陈锡联将军的儿子。 彼时的陈锡联已年近七旬,中央担心他年纪大了,承受不住打击,特意派了军队高层带队上门慰问,并为此事定调善后。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当慰问人员小心翼翼地向陈锡联通报噩耗时,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并未像众人担心的那样情绪崩溃。 他沉默片刻,点点头,说:“我知道了。人是回不来了。你们不用太安慰我。” 面对中央派来的同志,他说出了一番让在场所有人动容的话: “再文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军人,他是我儿子,更是国家的人。 军人就是把生命交给祖国的,这种事,我早就做好心理准备。 只希望你们能把事故调查清楚,不能让年轻人白白牺牲,也不能再让别人的孩子出事。” 这番话,没有一丝矫情与哀怨,只有一位老兵的理智与深沉。 失子之痛,常人难以承受,陈锡联却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甚至不提私情。 他没有责怪组织、没有质疑程序,只是反复强调:要查清原因,不要再让年轻军人无谓牺牲。 陈锡联并非铁石心肠,作为一位父亲,他的痛苦可以想象。 但作为一位老将军,他更明白“牺牲”这两个字的分量。 他曾说:“一个军人选择这条路,就意味着可能永远回不了家。” 陈再文的牺牲,在当年引起了军内外的强烈反响。 飞行员的职业早就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勇气。 而他的殉职再次提醒人们,和平年代里,还有许多人默默守护着我们来之不易的安宁。 陈锡联将军的反应,更成为无数军人后辈的精神教材,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军人的担当,什么是将门的风骨。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陈锡联
她是被蒋介石牵挂了一生的女人,1964年,周总理把她秘密送往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
【6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