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大包天!5月5日,天津某出口企业妄图“偷天换日”,申报出口到美国的是普通椅子和餐具,结果海关发现不对劲。打开货柜一看,里面竟藏着4件国家明文规定禁止出境的文物!网友:建议严查到底,直接枪毙。 2025年5月5日,天津港集装箱码头的阳光格外刺眼,当海关关员李强用手持X光机扫过编号为TJU20250501的货柜时,屏幕上突然出现几处不规则阴影。 这个申报品名为"仿古家具及餐具"的货柜,申报重量与实际称重相差127公斤——这个细微差异,撕开了一起跨国文物走私案的冰山一角。 故事始于一家名为"津海贸易"的出口企业,该企业连续三个月申报出口"中式仿古家具"至美国纽约,报关单上的商品描述均为"榆木餐椅""陶瓷餐具"。 但海关风险防控系统显示,其申报价格比同类产品低40%,且运输路线刻意避开常规查验通道。 5月5日当天,当货柜被缓缓吊起,金属锁扣打开的瞬间,一股陈腐的木香混合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 最上层的仿古餐椅下,垫着层层防震泡沫,4件用棉麻包裹的器物露出一角。 揭开包裹的刹那,在场人员倒吸冷气:一件落款"民国二十年"的青铜鼎赫然在列,三只明代青花缠枝莲纹瓷瓶虽有细微裂纹,却难掩釉色温润。 天津文物鉴定中心连夜出具的报告显示:青铜鼎为1931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铸币厂遗物,瓷瓶系明嘉靖年间官窑制品,均属国家禁止出境文物。 "这些文物的市场估值超过2000万元,但它们的历史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清远在涉案文物鉴定会上指出,"青铜鼎上的铭文记载了抗战时期金融史细节,瓷瓶的纹饰则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案件侦破过程堪称现代海关缉私的教科书,通过货物流向追溯,缉私警察发现"津海贸易"的实际控制人张某,其名下多家空壳公司近年频繁与东南亚古董商有资金往来。 5月10日,当张某在广州白云机场准备出境时,被等候多时的缉私人员拦截。 审讯室里,他盯着监控屏幕上的文物照片,终于开口:"美国人给的报价是国内黑市的3倍,我以为伪装成家具就能蒙混过关......" 目前,案件已进入跨国司法协作阶段,根据《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公约》,我国海关总署已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向美国海关发出文物协查通报。 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启动"流失文物追索专项行动",力争将涉案文物完整追回。 天津市检察院可能将以涉嫌走私文物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对张某等人提起公诉,若罪名成立,主犯可能面临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这起案件暴露的不仅是走私分子的贪婪,更是文物保护制度的多重考验。 从法律层面分析,其核心冲突集中在三个层面: (一)文物出境的刚性禁令 根据《文物保护法》第60条,"国有文物、非国有文物中的珍贵文物和国家规定禁止出境的其他文物,不得出境"。 本案中,涉案文物虽非国有,但明代官窑瓷瓶属于《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规定的三级以上文物,依法禁止出境。张某等人通过"仿古家具"名义走私,实质是故意规避法律审查。 (二)单位犯罪的双罚机制 《刑法》第152条明确,单位犯走私文物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定罪处罚,并对单位判处罚金。 津海贸易公司看似"合法经营",实则为走私工具,这种"公司外壳+非法交易"的模式,正是近年来文物走私的典型特征。 2024年深圳破获的"12・12"走私案,主犯正是利用香港注册公司进行跨境犯罪。 (三)国际公约的国内适用 我国作为《1970年公约》缔约国,在案件侦办中启动的跨国追缴程序,依据的是公约第7条"缔约国承担追回非法流失文物义务"。 这与2019年意大利向我国返还796件文物的司法实践一脉相承,体现了文物保护的国际法治共识。 对比2017年发生的"澳门海关查获清代木雕走私案",两起案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是从"低端盗掘"转向"高端伪装",利用文创产业外衣掩盖犯罪;二是监管手段从"被动查验"升级为"主动防控",天津海关使用的AI审图系统,可自动识别申报物与图像的差异,本案中X光机发现的阴影正是系统预警的关键。 当张某在审讯中感叹"文物在国外更值钱"时,他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文物的价值根植于文明传承的脉络。 值得欣慰的是,防止国宝流失的制度正在逐渐完善。 2024年上线的"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系统",实现了文物鉴定、报关、查验的全流程数字化,天津海关此次正是通过该系统快速锁定涉案文物,而即将实施的《文物市场流通管理条例》,更将建立"文物身份证"制度,每件合法流通的文物都将拥有唯一编码,从源头切断走私链条。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环球网
胆大包天!5月5日,天津某出口企业妄图“偷天换日”,申报出口到美国的是普通椅子和
子焓
2025-05-16 10:35:05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