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中国初代外交官——驻英国公使郭嵩焘曾说:外交官不一定要用学外语出身的,甚至不一定要懂外语;就算要懂,那么懂一两门国际通用语言,例如法语、英语,也就够了。因为外交官的职责是为本国争取利益,是政治家而非技术人员。 一百多年前,晚清中国风雨飘摇,列强叩开国门,外交成了救国图存的关键一招。可就在这紧要关头,一个名叫郭嵩焘的人却抛出个大胆说法:外交官不一定非得精通外语,甚至懂一两门通用语言就够了,关键在于政治智慧。这话在当时可是捅了马蜂窝,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嗤之以鼻。那么,这个中国初代驻英公使到底是何方神圣? 郭嵩焘,1818年出生在湖南湘阴,家里条件不错,打小就显露出读书的天赋。1835年中秀才,次年进了长沙岳麓书院,跟曾国藩、刘蓉这些后来响当当的人物成了好哥们。书院里学风浓厚,他也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不过,他的科举路走得挺坎坷,几次上京赶考都落了榜,直到1847年,第五次应试才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可没待多久,家里双亲接连去世,他只能回乡守孝,仕途暂时搁浅。 1852年,太平天国起义闹得沸沸扬扬,清廷急得团团转,派曾国藩组建湘军。郭嵩焘二话不说跑去劝老友出山,还加入幕府,忙着筹粮招兵。他还出了个主意,建议建水师,结果在江西战场上帮湘军扳回一局,立下功劳,被提拔为翰林院编修。1862年,他当上苏松粮道,后来又升任两淮盐运使,1863年还临时管过广东巡抚。在广州那几年,他搞洋务、建工厂、买西洋武器,整顿地方乱象,干得有声有色。可惜跟同僚意见不合,1866年干脆辞了官,回湖南老家办仰高书院,埋头搞学问。 1875年,朝廷点他当中国第一任驻英国公使,次年他就踏上了去伦敦的路。到了英国,他一边跟英国官员打交道,一边研究人家的议会制度和工业技术,眼界大开。1878年,他又兼了驻法国公使,在巴黎待了一阵子。他特别支持洋务运动,觉得中国得学西方的长处,才能站起来。1879年,因为保守派的反对,他辞职回了国,外交生涯就此画上句号。 在英国的日子,郭嵩焘琢磨出一个特别的看法:外交官不是技术工,而是政治家,核心任务是为国家争取利益。他觉得,外交官不一定得是外语专家,只要会一两门国际通用语言,比如英语、法语,再配个靠谱翻译就行了。这想法在当时挺超前,毕竟那会儿很多人还觉得跟洋人打交道得靠语言硬功夫。可郭嵩焘不这么看,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发现,外交场上拼的是脑子,不是嘴皮子。 比如1876年的马嘉理事件,中英关系一度剑拔弩张。郭嵩焘靠着翻译,把中国的立场讲得头头是道,还分析了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谈成了和解。这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观点:语言只是工具,真正决定成败的是政治智慧。他在给朝廷的奏折里反复强调,外交官得有纵横捭阖的本事,能看清国际局势,灵活应对。光会说外语却没战略眼光,那不过是花架子。 朝廷里,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对他的想法挺认可,毕竟这两位也知道外交不能光靠嘴皮子,得有真本事。可惜,保守派势力不小,他们觉得郭嵩焘这套太“西化”,接受不了。再加上那时候清廷对外交的理解还停留在“以夷制夷”的老框框里,他的理念没能在实际中铺开。1879年,他回国后,干脆退下来,在湖南老家搞学术和地方改革,直到1891年去世。 到了后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官的选拔走上了另一条路。大多数外交官都从外语专业出身,学啥语言就去啥国家。这种模式在国际上不算主流,跟郭嵩焘当年的设想差别不小。他要是知道后来的外交部门这么干,估计得叹口气。 再看看历史背景,晚清那会儿,中国外交真是步履维艰。鸦片战争后,列强逼着签不平等条约,国力弱得没法跟人家硬碰硬。郭嵩焘站出来,试图在夹缝里找出一条路,不光是应付眼前,还想为长远打算。他推动洋务运动,主张学西方技术,又强调外交的政治属性,这种眼界在当时真不多见。可惜,他的努力赶上了个保守的时代,很多想法只能停在纸面上。 不过,郭嵩焘的思想还是有它的生命力。比如他说的翻译辅助外交官,其实跟现在的国际惯例挺像——很多国家的外交官不一定精通小语种,但靠专业团队一样能搞定谈判。他还提到外交官得懂国际规则,这不就是今天常说的“全球视野”吗?从这个角度看,他虽然没改变晚清的外交格局,但确实为后来的现代化开了个脑洞。 晚年回到湖南后,郭嵩焘也没闲着。他把在国外的见闻写成书,留给后人,还在家乡推教育、搞改革,想让更多人睁眼看世界。他去世时,中国还没走出低谷,但他的努力多少为后来者点了盏灯。放到现在,他的观点依然能让人思考:外交官到底该是什么样的人才?语言和技术重要,还是政治智慧更关键?
一百多年前,中国初代外交官——驻英国公使郭嵩焘曾说:外交官不一定要用学外语出身的
只言片语里
2025-05-14 19:56:09
0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