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1年,宰相姚崇患病,命不久矣。咽气前,他掐着长子的手,含泪说:“我走后,咱家会被灭族!有1件事,你须谨记,听我安排。” 一代权倾朝野的姚崇竟然担心灭族,莫非他生前干尽了伤天害理的事? 恰恰相反,姚崇在位时勤于政务,他先后提出了多项利国利民的国策,这些政策实施后极大的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照例来说,姚崇也担的起“一代贤相”的称呼。那他又为什么会害怕被灭族呢? 这还要从姚崇和张说的恩怨说起。 张说和姚崇同朝为官,但两人的想法和政治意见多有不合之处。姚崇奉行传统的为官之道,他认为为臣就该直言面君,不可使一些小人的行径。 但张说则出身寒门,小时候还在不少的茶肆谋生,也就练就了他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的功夫。差事若是交到了张说的手里,他必定能够想法讨尽所有人的欢心。 张说凭着这身功夫一路升官,几乎要和姚崇平起平坐。 姚崇本就看不惯张说的出身,加上张说平日里的做派,姚崇坚定的认为张说就是在“谄媚君上”。 张说也觉得姚崇素日里都是在“惺惺作态”,整日里把“中正贤臣”挂在嘴上,实际上家里面定是藏了不少的“私银”。 两个人互相看不上,在政治意见上也多有不合。朝堂上经常是争论不休,有时皇帝也十分头疼。 但是姚崇和张说都各有才华,总体上来说是瑕不掩瑜,这也是这两人深受重用的原因。 一次张说醉酒后“口不择言”,大力称赞歧王李隆范有才华,写下的诗十分不一般。张说虽是仅评论文学之才,但这句话却传到了姚崇的耳朵里。 姚崇立马稍加运作,这些话就进到了皇帝的耳中。 唐朝开国之初的“玄武门之变”还历历在目,历代的皇帝最不信任的就是自己的亲兄弟。张说大赞歧王,不免让皇帝怀疑他是否起了拥立歧王的心思。 皇帝因此将张说训斥,贬到了地方去当个小官。 此后的姚崇官场上没了对手,可谓是顺风顺水。但人终究是有老去的一天,姚崇身体逐渐衰老,手中的大权也逐渐旁落,而张说则趁此机会回到了京城,重新站到了权力中心的朝堂之上。 此时的姚崇已经缠绵病榻,不日即将归西。他知道自己死后,张说一定会对姚家上下动手,便把长子叫到了床前。 “我离开后,姚家恐会有灭顶之灾,你只要做好这四件事,便可以保住这一世的富贵。” 长子立刻握紧了姚崇的手,仔细听着父亲的安排。 第一,我死后将府中珍藏的字画古玩都摆在厅前,切不可有藏私之心。 第二,张说必定会前来吊唁,一定要将珍贵的字画赠送于他,就说是我的临终遗言。 第三,张说向来收藏古玩,想来不会拒绝。你一定要请他为我写下一段墓志铭,这个墓志铭要誊写成册。 第四,一定要把墓志铭的内容宣扬出去,确保能传到皇上的耳朵里。 姚崇嘱咐完这四件事情便撒手人寰,长子也遵照着姚崇的要求一一办妥。张说拿着手里的字画爱不释手,丞相府里可有他从未见过的真迹。 正当张说洋洋自得之时,却听到大街小巷都在传,张大人赞叹姚丞相是百年难得一遇的’“良相”。 张说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和姚崇成了一条线上的蚂蚱,就算姚崇已经去世,他也不能动姚家人的性命,否则就会落下“虚伪寡恩”的千古骂名。 姚家人得以平安终老,得益于姚崇临终前的一套“锦囊妙计”。
公元721年,宰相姚崇患病,命不久矣。咽气前,他掐着长子的手,含泪说:“我走后,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5-13 09:48:42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