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76岁的武则天来送狄仁杰最后一程,没曾想,70岁的狄仁杰却向武则天提出了一个无理要求,骑虎难下的武则天只好答应,谁料,5年后她却痛哭道:“真是悔不当初!”
狄仁杰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便以过人的才智闻名于世。他胸怀大志,立志为国为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仕途。
年轻的狄仁杰,凭借着精湛的才学和过人的智慧,很快就在官场上崭露头角。他被委以重任,出任大理寺丞,负责断案决狱。
上任伊始,狄仁杰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他勤勉刻苦,不分昼夜地工作,仅用一年时间,就审理了近两万件积压已久的案件。
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些案件中,竟无一人冤屈。狄仁杰的神勇和智慧,令世人惊叹,百姓对他也是交口称赞。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建立了大周王朝,作为一代女皇,武则天深知贤臣的重要性。她慧眼识珠,一眼就看中了狄仁杰。
武则天欣赏狄仁杰的才华和品德,认为他是治国理政的栋梁之才。于是,她不顾朝中反对的声音,力排众议,将狄仁杰提拔为宰相。
然而,位高权重的狄仁杰,却遭到了酷吏来俊臣的诬陷。来俊臣心怀鬼胎,嫉妒狄仁杰的才华,便以谋反的罪名,将狄仁杰陷入囹圄。
狄仁杰深知这都是来俊臣的阴谋,他故意主动认罪,为自己争取了宝贵的活命机会。同时买通狱卒,悄无声息的通知家人。
武则天素来敬重狄仁杰,得知此事后,立即下令提审。在审理过程中,真相大白,武则天明白了狄仁杰的无辜。
但为了保全狄仁杰,武则天只得将他贬谪到地方,暂避风头。几年后,风波平息,武则天再次征召狄仁杰为相,重用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
流连权利的武则天一直都不想确定继承人,更重要的是,这些多候选人,她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狄仁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婉言劝谏,语重心长地对武则天说:“陛下,江山永固,社稷安康,这是每个君王的心愿。而皇位的继承,关乎国运兴衰,血脉相承,才是万世之计啊。”
武则天听罢,恍然大悟,她深思熟虑,最终下定决心,召回被贬的太子李显,恢复其王储之位,狄仁杰为大唐的未来,竭尽了一个忠臣的心力。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入膏肓,奄奄一息,武则天闻讯,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前往探望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
昔日的神探,此刻已是白发苍苍,满面沧桑,他躺在床榻之上,气若游丝。武则天凝视着这位忠诚的臣子,不禁潸然泪下。
狄仁杰强撑着最后一口气,颤抖着向武则天进言:“陛下,臣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无憾。但臣有一事相求,还望陛下成全。”
武则天凄然一笑,轻轻点头,狄仁杰吃力地说:“陛下,张柬之乃忠君爱国之臣,他正直不阿,智勇双全。还请陛下任命他为宰相,辅佐皇上,共创盛世。”
武则天闻言,心中一震,她知道,狄仁杰向来慎重,既然他力荐张柬之,必有深意。
武则天凝视着狄仁杰,缓缓说道:“爱卿之言,朕铭记于心,朕答应你,定会任命张柬之为相。”说罢,武则天含泪而别,留下了狄仁杰安然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刻。
不久,狄仁杰仙逝,享年71岁,武则天念及狄仁杰的遗愿,果然任命张柬之为宰相。张柬之为官清廉,执法如山,深得民心,武则天对这位新宰相,也是赞赏有加。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武则天晚年,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和警醒。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仗着有武则天的宠爱,竟然开始把持朝政,这下就连张柬之都看不下去了。
忧国忧民的张柬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知道,若再不行动,大唐就要满目疮痍,万劫不复了。
公元705年,张柬之与另外四位重臣,联合太子李显,秘密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宫廷政变。
神龙政变,如惊雷炸响,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处死,武则天被迫让位太子。大唐的政权,重新回到了李氏王朝的手中。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武则天方恍然大悟。原来,当年狄仁杰力荐张柬之,正是为了扶持李唐宗室,复兴旧邦。
武则天凄然泪下,不禁悲从中来,她感慨万千,喃喃自语:“狄仁杰,你这个老狐狸,当年骗我骗得好惨啊,我对你那般信任,你却暗中布下这盘大棋,致使我的江山易主,身败名裂。”
武则天的恨言,狄仁杰已不能听见了,但是,历史自有公论,狄仁杰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