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帝死后,朝廷一片混乱,霍光不敢让权力旁落,火速让年仅十八岁的昌邑王刘贺进京登

平南 2025-05-12 13:03:20

汉昭帝死后,朝廷一片混乱,霍光不敢让权力旁落,火速让年仅十八岁的昌邑王刘贺进京登基,可不到一个月,刘贺就被一纸诏书废掉,罪状足足一千多条,他是个荒唐昏君,还是被权臣摆了一道?

刘贺原是汉武帝的孙子,昌邑国的小王爷,他从小没机会参与朝政,和中央权力几乎不沾边。

父亲刘髆早早去世,母亲魏氏出身平民,没有什么政治背景,在皇室庞大复杂的继承体系里,他原本算是最不起眼的那一支。

可偏偏就是他,被霍光选中,匆匆从昌邑调进长安登基称帝,当时朝中都知道昭帝病重无子,谁来继承大位,完全由霍光这个“太皇太傅”说了算。

另一位热门人选,是比刘贺更年长、更有经验的广陵王刘胥,按理说,他更像是合适的继承人。

可霍光为什么绕过他,挑了刘贺?

说穿了,是权力的算盘,广陵王母亲是卫子夫,背后势力庞大,如果刘胥继位,霍光的控制力必然大打折扣。

而刘贺年纪轻,政治经验几乎为零,名义上是皇帝,实际最适合当个摆设皇帝,霍光掌兵权、掌政事,只要刘贺乖乖听话,这套傀儡计划就完美了。

可刘贺进京没几天,就开始“搞事”,刚登基,他就换掉了宫廷卫尉,把长安禁军的指挥权从霍光手里抢过来,还大肆启用昌邑旧臣。

他嘴上说是“新皇帝要用自己人”,实质是想撼动霍光的权力核心,更离谱的是,他称自己为“嗣子皇帝”,不承认和昭帝的父子名分,这等于给霍光打脸。霍光一看苗头不对,马上动手。

短短27天,霍光发动政变,以“荒淫无道”为由,废了刘贺,罪状堆了一千多条,平均每天40多件事,连“睡觉太晚”“买鸡太多”都成了罪名。

按这个节奏,他每天要犯两件错,不吃不喝不睡觉都忙不过来。

这些罪状今天读起来,简直像笑话。比如“喝酒太多”“没哭昭帝”“不按礼法穿衣”,这些事在当时贵族圈子里根本不算事。

刘贺不过是想立威、抢点实权,却被扣上了“祸国殃民”的帽子,一千多条指控,都是霍光的人写出来的,他们借着清算政敌的名义,把刘贺身边的昌邑旧部几乎一网打尽,杀了200多人。

当时的诏书里,真正关键的问题,比如更换禁军将领,根本没提,全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用来给百官看,用来堵住悠悠众口。

这场政治清洗的动机,不是为了国家大局,而是彻头彻尾的夺权。

霍光打赢了,可刘贺没死,他被贬到封地,在江西的一片偏远之地,被封为“海昏侯”。

封地只有3000户,比起正常侯国动辄万户来说,连个正经侯爵都算不上。

他活着,但被盯得死死的,不能出封地一步,不准接触朝中任何人,史书上说他“无德”,还说他“身体萎弱”。可几十年后一座墓出土,颠覆了这一切。

海昏侯墓是21世纪考古大发现之一,出土文物超过一万件,最震撼的,是里面居然发现了大量儒家经典的竹简,包括《论语》《礼记》。

《论语》简牍长达4000多字,是汉代罕见的完整抄本,还有孔子画像和配套的屏风,这些东西可不是文盲会收藏的,说明刘贺至少受过良好教育,对儒家思想相当熟悉。

这跟史书记载的“昏君”形象完全对不上,要知道,《汉书》说他“不学无术”,是个整天吃喝玩乐的混混,可墓中那些写得工整、内容完整的简牍,不可能是随便装装样子的东西。

更令人好奇的,是墓中出土的120公斤黄金,其中有一枚金饼上写着“南藩海昏侯”,用的是官府铸造标准。

这批金器规模远超其他汉代诸侯王墓,可能是刘贺试图用财富换回政治资本的“战略储备”。

他并没有认命,而是想伺机东山再起,只不过,没等他出招,就彻底被盯死了。

还有两个奇怪的发现,一个是“肛塞”——这是汉代贵族在死后为防止尸体泄露而用的塞具。

可墓中有两件,一新一旧,可能是提前准备,又换了一次,再加上墓中还发现大量香瓜子,说明他晚年饮食清淡,可能是精神压抑或有消化类疾病,这些都和“纵欲致病”的传统说法不符。

刘贺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他被废后几十年,汉宣帝刘病已登基,当初他能坐上皇位,也是霍光扶持的结果。

可等霍光死后,汉宣帝就一点点清算旧账,比如他找借口说刘贺不交“酎金”,一种用于祭祖的黄金贡品,于是直接取消刘贺的祭祀资格。

没有祖庙,没有香火,等于从宗室除名,刘贺连死后都不被允许“做回刘家人”。

更有意思的是,刘贺在封地和一个叫孙万世的官员聊天,说自己如果回去,肯定不会再当昏君。

结果这话传到长安,汉宣帝立刻削了他的封地,话都不能随便说,这就是“海昏侯”的日常。

至于史书上的那些罪状,很多都是霍光集团自己编的。

《汉书》由班固编写,但背后参考的是霍光门生留下的记录,这些人有动机,有笔杆,也有时间一点点篡改记忆。

直到两千年后,考古把刘贺从“昏君”还原成了一个有文化、有野心但失败的政治赌徒。

他不是不学无术,而是时运不济;不是罪大恶极,而是棋子错位,真正控制棋盘的,是那个从未称帝却凌驾万乘的权臣霍光。

0 阅读:97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