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这一生打了七次胜仗,几乎没输过,他是西汉对抗匈奴的头号功臣,可翻遍《史记》,他的年纪、出身细节、原配、早年经历,几乎都没了记录。
一个国家最高军事统帅,能做到连年龄都没人提一句,这事搁谁身上都说不过去,难怪后人怀疑:司马迁到底是忘了写,还是根本不想写?
卫青出生在今天的山西临汾,是个私生子,娘亲是平阳侯府的奴仆郑娠,他小时候姓郑,长大后才改回卫姓。
他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上,进了宫,他也跟着飞黄腾达,可是《史记》一句“子夫从入宫,青亦为郎”,就把他从奴隶变成了宫中侍从,前因后果一个字都没交代。
他到底几岁进宫?是不是练过兵?一点线索都没有。
打仗的事,《史记》记了不少,他带兵绕道出塞,干净利落地收复河西走廊,七战七捷。
但就是不提他几岁出征,倒是霍去病的年纪写得明明白白:十八岁封侯,二十二岁直捣狼居胥山。
这是同一个战场上的主将、副将,对待笔法却天差地别。
有人说卫青年纪大,记不清了;也有人说是出身低,连个正式档案都没留下,可问题是,他都当了大将军,没人补档?这就说不通了。
再说他娶妻的事,《史记》说卫青后来娶了平阳公主,但这已经是他第三任老婆了。
前两位是谁,怎么没了记载?只知道他迎娶平阳公主时,已经有三个儿子,可他们生母是谁?史书不说。
《史记》对女人记载本来就少,尤其是将军的老婆,但像萧何的妻子因为封了列侯,司马迁就写得清楚。那卫青的原配呢?不值得提吗?
对比一下李广,他屡战匈奴却“难封侯”,《史记》对他的遭遇写得极详细,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受命于卫青,但走错路,被责问,不久自刎。
司马迁写得像是李广被逼的,心里不服才死,这事他还在《报任安书》里念念不忘,说“李将军不遇”,充满同情。
可同样是战将,卫青怎么就成了“佞幸列传”的人物,被归到皇帝宠臣一类?这分类,不太妙。
这让人怀疑,司马迁对卫青可能有点偏见,一方面他瞧不上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人,卫青正是靠姐姐进的宫,娶的又是皇帝的姐姐。
另一方面,他可能对卫青逼死李广一事耿耿于怀,觉得这个人不厚道,而且卫青支持汉武帝频繁北伐匈奴,跟司马迁主张节制用兵的想法也对不上。
两人价值观不合,写史的人自然不会给面子。
不过也不能全怪司马迁,他写《史记》那会儿,宫廷档案缺失得厉害。
汉景帝以前的太子、功臣,比如刘荣、周亚夫,很多人连出生年份都查不到。
他能写那么多,已经不容易。加上卫青出身贫寒,小时候又不是贵族,没人帮他记传,信息断层很正常。
当时的风气也不重视记录将军家庭生活,谁的老婆是谁,哪年成婚,生了几个孩子,大都省略了。
李广的老婆是谁?不知道,张骞有没有后代?也没人说。可只要跟宫廷挂钩,比如萧何老婆是吕后的朋友,就能记上一笔。
卫青的前两任老婆可能都没这背景,自然也被忽略了。
可惜的是,这种忽略不光是文字层面的,在后来的文献里,卫青的事迹也越来越模糊,直到近些年,考古发现了他的墓。
那是一座封土成阴山状的巨冢,气势恢宏,说明他死后被高度肯定,陪葬品里居然发现了匈奴单于金印。
这可是敌国首领的象征,能放在陪葬里,说明他对抗匈奴的地位没得说。
现代学者争议也挺大,一派人说司马迁写《史记》时,主张“隐恶不隐美”,卫青是个低调人,不好出风头,司马迁就写得克制。
另一派人反过来说,司马迁的“春秋笔法”很厉害,写得越平淡,可能骂得越狠,他把卫青放在“佞幸列传”,但又加了句“颇用材能自进”,就是嘴上不夸,心里认同。
从影视剧到小说,卫青现在成了寒门逆袭的代表。
《汉武大帝》里他忠厚沉稳,《大风歌》里他谨慎低调,观众都觉得这人“靠本事说话”。
这其实也是现代人对“出身不如人”的一种共鸣投射,谁不想像他一样,从没人要的奴仆之子,一路打到最高权力圈,还能全身而退?
历史记载往往不完整,但留下的缺口,反而更容易让人想象,从史官冷淡的笔触,到现代银幕上的高光时刻,卫青这个人,始终活在质疑和敬意之间。
参考资料: 《史记》,司马迁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
unzerg
世家和外戚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