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一个深夜,35岁的季羡林正在给23岁的德国女友揉肩,突然说:“我要离开了,也许永远不再回来。”德国女友转身死死抱着他,哭着哀求:“留在这里好吗?我需要你!” 八十多年前,20 岁的伊姆加德答应为一名中国留学生打印博士论文,那时的她或许不会想到,她此后的一生都在等待那个中国男人。 伊姆加德等待的中国男人,正是国学大师,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季羡林。 季羡林19岁时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开学之前,叔叔安排季羡林迎娶了邻居家的姑娘彭德华。 彭德华比季羡林要大上四岁,学历也只有小学文化。但彭德华精心照顾季羡林的衣食起居,还为他先后生育了一儿一女。 季羡林因此成了家中最有出息的孩子,家庭圆满,学业有成,季羡林原本以为会和妻子,孩子相守一生,没想到在遥远的欧洲遇见了真正的爱情。 季羡林作为清华大学和德国的交换生,需要前往德国深造两年,回国后的季羡林必然会大有作为。 1935年,季羡林坐上了前往德国的轮船,这次留学原本计划只有两年,可阴差阳错之下却在德国滞留了整整十年。 1937年,季羡林原本打算回国继续学业,可国内突发战争,季羡林不得不暂时留在德国。彼时的季羡林去找同学田德旺一同讨论学业,却对房主伊姆加德一见钟情。 “你是季羡林吗?以后有时间可以常来做客。” 打开门的一刹那,伊姆加德的皮肤白皙,身材高挑,一下子就吸引了季羡林的全部目光。 虽然季羡林租住的房子和伊姆加德位于同一条街,但两人真正接触的机会并不算多。 直到季羡林需要打印出来自己的博士论文,可他既没有打字机,更加不会打字,万般无奈之下,季羡林只好敲开了伊姆加德家的门。 “听说你家里有台废弃的打印机,可否借给我使用些时日?”季羡林不知道这种贸然的请求是否合适,内心也十分的忐忑和紧张。 “当然没问题,但是你能够独自使用它吗?”伊姆加德挑逗的笑了起来。 此后的日子里季羡林经常去到伊姆加德的家中,他将论文的内容一字字的读出来,伊姆加德则负责把在打字机上打字,两人在一次次的交谈中愈加了解对方,感情也日益深厚。 伊姆加德喜欢和季羡林一同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秋天起风时,伊姆加德会亲手为季羡林戴上围巾,有新的电影放映时,季羡林会第一时间带着伊姆加德去看。 1945年,国内的抗战结束,季羡林也到了归国的日子。 伊姆加德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她试探性的询问季羡林,“我们以后还能每天散步吗?” 听着伊姆加德近乎祈求的语气,季羡林只能克制,他在国内有家庭,有妻子有女儿,作为公派留学的学生,季羡林身上还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 在爱人的挽留和国家的责任面前,季羡林只能选择后者,他回国后几乎和伊姆加德断了联系,直到35年后,季羡林到德国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他鼓起勇气敲响了伊姆加德的家门。 可打开门的却是一个陌生的女子,她并不认识伊姆加德这个人,季羡林也只能无奈的离开。 其实当时伊姆加德就在楼上,开门的是位新房客,她还不认识伊姆加德,这才让两人错过了彼此的重逢。 回国后的季羡林写下了《留德十年》一书,书中写下了他和伊姆加德那段遗憾的感情,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名在德记者前去探望伊姆加德。 曾经明媚的少女已经两鬓斑白,但窗前那台已经老旧的打字机依旧如故。命运实在太捉弄人,季羡林和伊姆加德情深缘浅,终究无法相伴一生。
1943年,纳粹德国士兵在一个集中营里,要求犹太人挨个接受检查,当年轻漂亮的犹太
【42评论】【1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