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法治框架下系统性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该法通过明确法律地位、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权益保护等举措,旨在为民营经济提供长期稳定的发展预期,推动其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本文着重研究巜促进法》实施后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多维度促进作用。一、明确法律地位,增强发展信心 1. 确立平等地位 《促进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规定“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平等享有法律地位、市场机会和发展权利”。这一原则性规定打破了传统观念中的“所有制差异”,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与国有经济同等的法律保障。 2. 长期政策承诺 法律明确“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消除了民营企业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强其投资信心和长期规划能力。 二、破除市场壁垒,优化营商环境 1. 市场准入“非禁即入” 通过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机制,破除隐性壁垒,确保民营企业在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例如,核电、铁路等领域的民间资本参股比例已提升至20%,工业设备更新等领域民营企业资金占比超80%。 2. 要素平等获取 法律规定民营企业可平等使用资金、技术、土地、数据等生产要素及公共服务资源。国家发改委推动的“两重”(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和“两新”(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中,已推出总投资约3万亿元的重点项目,鼓励民营企业参与。 3. 账款支付保障 针对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账款拖欠问题,《促进法》要求建立中小企业账款支付条例,明确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得无故拖欠账款,并配套完善信用修复和纠纷化解机制。三、强化权益保护,降低经营风险 1. 人身权与财产权保护 法律明确禁止侵犯民营企业及其经营者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经营自主权。司法部将推动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和投诉举报处理机制,遏制“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行为。 2. 知识产权保护 通过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技术创新保护力度。国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点技术攻关任务,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 3. 规范政府行为 要求行政机关执法时尽量减少对民营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并规范政府履约践诺行为,避免“新官不理旧账”。 四、完善服务保障,激发创新活力 1. 融资支持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财政部门推出科技创新担保计划,为科技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专项贷款担保。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达17.7万亿元,同比增长20%。 2. 政企沟通机制 各级政府需建立畅通的政企沟通渠道,及时回应企业诉求。全国工商联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助力政策落地。 3. 人才与创新激励 法律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人才,支持技术成果转化。同时,通过税收优惠、信用修复等措施,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五、配套政策协同,形成制度合力 1. 制度“立改废释”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已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配套政策,正在推进投资融资促进、权益保护等领域制度完善。 2. 地方实践创新 各地结合实际细化政策,例如通过产业园区建设、税收减免等方式吸引民营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区域协同效应。 六、社会环境优化,凝聚发展共识 1. 法治宣传与教育 通过普法宣传和培训,帮助民营企业学好用好法律,提升依法维权能力。同时,推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精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 2. 国际竞争力提升 法律明确加强海外综合服务和权益保护,支持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 七、实施成效与展望 ⑴短期成效:2025年1-4月,民营企业中标率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一亿元以下项目中标占比超80%,显示市场活力提升。 ⑵长期意义:通过法治化手段构建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药房凭荣昌区书记一句话就被关?突显权力的傲慢与任性。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