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边上,跟中国的外交关系这几年真是翻天覆地。 从一开始的友好合作,到现在的针锋相对,变化之大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事不光是两国之间的小打小闹,还牵扯到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小国夹在大国中间的那种无奈也暴露得淋漓尽致。 中国与立陶宛的关系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早期关系:从建交到蜜月期 1991年,立陶宛刚从苏联独立出来,中国也没含糊,很快就承认了它的主权。同年9月14日,两国正式建交,关系起步挺顺利。 90年代,中国对这个刚独立的“小弟弟”还挺照顾,给了不少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帮着修路、建厂、更新设备啥的。 立陶宛那时候日子不好过,这些帮助自然让两国关系升温。
到了2000年,两国签了《中立友好合作条约》,这算是关系的巅峰时刻。贸易上也开始热闹起来,中国成了立陶宛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立陶宛的木材、奶酪、奶粉这些东西大量卖到中国,咱们的机械、纺织品也一股脑进了立陶宛市场。 文化交流也没落下,孔子学院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开起来,当地人学汉语、吃饺子,气氛挺融洽。
风向变了:从合作转向对立 2004年,立陶宛加入欧盟和北约,外交政策开始往西方靠拢。 这事本身倒也不奇怪,毕竟地理位置就在欧洲,跟着欧盟混挺正常。但真正让关系急转直下的,还是2019年。 2019年,立陶宛议会选举,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上台,新政府的外交路子变得更硬气。2021年5月22日,立陶宛突然宣布退出中国主导的“17+1”机制。
这个机制是中东欧国家跟中国合作的平台,立陶宛退出时说“经济回报不够”,摆明了对中国的不满。中国当然不高兴,但还没到撕破脸的地步。 2021年7月,立陶宛决定让台湾在维尔纽斯设“台湾代表处”,而且直接用“台湾”这个名字,而不是惯例的“台北”。 这事严重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点燃了导火索。
立陶宛为啥敢这么干?一方面是新政府想在国际上刷存在感,另一方面也跟美国、欧盟的支持有关,想借着台湾问题站队西方。 2021年8月10日,中国大陆先是召回了驻立陶宛大使,还让立陶宛把驻华大使叫回去。到了11月21日,直接把外交关系降到代办级,基本就是冷冻状态。 经济上暂停了从立陶宛进口奶酪、木材这些东西,还对一些跨国公司施压,让其别跟立陶宛做生意。立陶宛的出口商一下子傻眼了,损失老大了。
立陶宛的硬扛和国际撑腰 面对中国的压力,立陶宛没服软。外交部长兰茨贝吉斯跑去国际场合喊话,说欧盟得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还拉着其他国家给自家撑腰。 美国和欧盟果然站了出来。美国国务院直接批评中国的“报复行为”,欧盟说设“台湾代表处”不违反一个中国政策。 2022年1月,欧盟还在世贸组织告了中国一把,说中国的贸易限制不合规矩。
台湾也趁机跟立陶宛套近乎。2022年1月,台湾扔出2亿美元投资基金,瞄准立陶宛的半导体和激光技术,还搞了个10亿美元的信贷计划。 立陶宛的啤酒、巧克力开始在台北卖得挺火。2022年,立陶宛还在台北开了“代表处”,算是把跟台湾的合作彻底坐实了。
僵局持续 立陶宛态度很硬,坚持不退让。不过,到了2023年,他们也试着缓和一下气氛。有官员低调跑去北京,想通过私下渠道聊聊,但台湾问题始终是块硬石头,谈不出啥结果。 2024年,立陶宛社会民主党赢了议会选举,新总理帕卢茨卡斯上台后说想跟中国改善关系,但又不肯松口放弃台湾。 2025年1月,新外长科斯图蒂斯·布德里斯表示,“想要和中国重新建立正常关系!”到北京聊恢复大使级关系的可能性。
刚有点苗头,2月份就又出事了。 立陶宛突然驱逐了三名中国外交人员,说他们干了“不符合身份的事”。中国立马还手,驱逐了立陶宛外交人员。 紧接着,波罗的海海底数据电缆坏了,立陶宛怀疑跟一艘中国货轮有关,虽然没确凿证据,但这事还是让关系更糟。
立陶宛跟中国的关系还是冰窟窿状态。立陶宛经济受了点伤,但靠着跟台湾、欧盟的合作,加上贸易多元化,“扛”了下来。 跟台湾的贸易额涨了50%,科技项目也搞得有声有色,比如在台北建了个激光技术研究中心。欧盟还推出了反胁迫工具,给立陶宛撑腰。
结语 立陶宛跟中国的外交变化,不光是两国的事,还反映了全球格局的调整。中国崛起,美国拉帮结派,小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立陶宛下了大赌注,想靠着西方和台湾在国际上混出点名堂,但代价也不小。别的国家看着,可能也会掂量掂量:站队有回报,可风险更大。 未来能不能缓和?说实话,台湾问题是核心疙瘩。中国不可能让步,立陶宛要是还硬扛的话,关系估计好不了。
胡侃随便聊聊
一个弹丸小国,直接断交。没有关注的必要[捂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