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中企“倒戈”美国?!万万没想到,就在4月27日下午,香港媒体曝光,原来已经有部分中企开始把生产线往美国搬了,而且看样子想去的还不止一百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几年中美贸易摩擦没完没了,美国这边关税一加再加,搞得中国不少出口企业压力山大。 以前一件产品出口美国能挣个几块钱,现在被关税一压,利润几乎归零,甚至还倒贴。 这时候有些企业老板就开始琢磨:“我干脆把厂子搬过去得了,直接在美国本土生产,看你还怎么收我关税?” 听着有点逆天吧?毕竟过去几十年,中国一直是“世界工厂”,大家拼的是成本低、效率高。 但现在情况反过来了,一些原本在广东、江苏、浙江设厂的制造企业,竟然主动把生产线往美国搬。 当然,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美国建厂,成本高得吓人。 一块地、一栋厂房、一个工人,哪个不是中国的三五倍? 再说人工工资,美国那边请个熟练工人,少说要给二十多美元一小时,还得包社保、保险啥的,折腾得人头疼。 而且用工这块也不是说请就请,得遵守各种劳工法律,一不小心就吃官司。 但就算这样,还是有企业咬牙过去。为啥?简单,说到底就是为了“保订单”。 一些大客户在美国,说白了人家只认你是不是“美国制造”,你贴着“Made in China”的标签,人家直接不敢进货了,怕被罚。 那怎么办?要订单还是要成本?很多企业权衡之后,还是选了“保命”要紧,哪怕利润薄点,至少先把市场守住。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操作并不是适合所有企业。 真正能跨过重重障碍,在美国建厂的,要么是大企业,家底厚;要么是走高附加值路线的,有技术、有品牌;普通中小企业想这么干,说白了,根本玩不起。 所以更多的企业,其实走的是“曲线救国”的路。什么意思?不直接去美国,而是把工厂搬到墨西哥、越南、泰国这些地方。 一方面,这些地方人工便宜,地价低;另一方面,有些国家跟美国签了自由贸易协定,产品从那里出口美国,可以避开不少关税。 这就厉害了,既节省成本,又能“曲线入美”,看着像是动了点脑筋。 其中,墨西哥是现在最火的一个地方。地理位置近,靠着美国边上,运输方便;再加上美墨加贸易协定的加持,从墨西哥出口美国几乎是零关税。 很多企业现在干脆在墨西哥建厂,然后在美国设个仓库,订单一来,直接发货。客户一查,嘿,还真是“北美供货”,很香。 不过,无论是搬到美国也好,墨西哥也罢,海外建厂这事儿都不轻松。 搬个家哪有那么容易? 以前在国内,五公里以内能把所有零部件搞定;现在一出国,配件得从国内运,时间长,成本高,出了差错还没人背锅。 你在国内咋干都行,到国外得遵守人家的规则,不同的法律、不同的思维方式,一不小心就踩雷。 之前就有企业在美国被员工告到破产,原因就是加班不给钱;人家那边可不是“拼命三郎”那一套,重视的是“劳逸结合”和“合法合规”。 中国企业在外建厂,说是“本地化”,可真到了那儿,雇来的员工认你吗? 管理层语言不通、理念不同、制度不适应,员工不服你,你就是个“外来户”。 有的企业为了让员工归属感强,还得请本地人当管理层,这样一搞,企业文化都被“美国化”了。 这事儿看着是企业行为,其实背后是整个中国制造的一个转型信号。 过去靠便宜、靠拼命抢订单的时代,正在慢慢过去了。 现在要想活下去,不是靠便宜,而是靠“值钱”。谁有核心技术,谁能搞出自己的品牌,谁就有话语权。 把厂搬到美国这事儿,看起来有点“叛变”的意思,其实背后是企业在求生。 在政策博弈的大背景下,企业也得另辟蹊径。 有的直接去美国硬刚,有的走第三国绕路,还有的干脆转型升级,摆脱“廉价制造”的老路。 未来的中国制造,想走得远,肯定得靠技术、靠品牌、靠战略眼光。 低价竞争这一套,终究撑不了太久。眼下这波“搬厂潮”,只是变化的开始,后面怎么走,还得看企业有没有“真本事”。谁能熬过去,谁就能笑到最后。 你觉得现在中企这种“倒戈”行为,是聪明求生,还是战略失误? 信息来源:俄罗斯通讯社《媒体:中企在高关税下开始将生产线转移到美国》2025-04-27
又有中企“倒戈”美国?!万万没想到,就在4月27日下午,香港媒体曝光,原来已经有
秋水看伊人
2025-05-08 01:18: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