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拍板,美俄分批阅兵,俄方发出20张邀请,中方贵宾确定出席

鉴国际者 2025-05-06 16:28:02

作为世界上最具历史厚重感的阅兵式之一,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将在5月9日到来,关于这次的阅兵活动,俄方都邀请了谁,也是各界十分关注的。

因此,阅兵的意义非同小可,这不光是一场严肃的军事表演,也是检验国际关系的一种手段,中俄关系密切,因此中方代表团出席彰显战略互信,至于美方是否会出席还存在变动。 但无独有偶,特郎普此时宣布美方的阅兵活动,又在向外界传达着怎样的信号呢?

硬核邀请 俄国防部在官网声明中提到,此次阅兵共邀请 52 国代表出席,并强调 “胜利日阅兵是对历史的纪念,也是国际社会团结的象征”。 基于这一点,其他国家也纷纷进行了回复,哈萨克斯坦总统府官网发布消息称,托卡耶夫总统将率团出席阅兵,并与普京总统举行双边会谈。

斯洛伐克总理府通过社交媒体宣布,菲佐总理将“代表斯洛伐克人民向反法西斯战争英雄致敬”,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位于中亚及独联体、欧洲国家、亚非等国都表示将会出席俄罗斯阅兵活动。 而最值得关注的无异于中美的态度,中方派出高规格代表团出席,代表团成员涵盖外交、国防、经济等核心部门,体现了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度。

中国外交部通过官方渠道确认了这一安排,强调此次参与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捍卫,自然会以高规格的形式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由此不难窥见中俄双方的情谊是根深蒂固的。 反观美国方面,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因仍在俄罗斯制裁名单上,出席可能性极低,话是这么说的,但大国间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外界过分关注,有传闻称美方可能派其他官员出席,认为这是美国的双重战略目标。

在美俄关系层面,美政府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参与阅兵式,为俄乌和谈创造氛围,自2024年重启斡旋以来,美国已促成三轮乌俄高层会谈,但实质性进展有限,红场阅兵提供了一个非正式接触的契机。 还有在中美关系层面,美国的算盘更为复杂,自2023年关税战升级以来,中国的反制措施已导致美国农业、制造业损失超千亿美元。

当特朗普政府发现“极限施压”适得其反后,开始寻求谈判转机,这次阅兵式,或许正是美方展示诚意的窗口,而中国商务部近期“正在评估”的回应,或许让特郎普认为看到了希望,所以试图用这个方式扭转局面也说不定。 不过关于这些说法,美国国务院回应称“暂无相关行程消息可宣布”。

阅兵迷思 美国是否派人出席未可知,不过特郎普团队令别人摸不着头脑的行为不止这一点,他的阅兵计划定于6月14日表面上是为纪念美国陆军成立250周年,实则也暗含多重政治考量。 日期的选择尤为耐人寻味,6月14日既是陆军生日,也是特朗普的79岁生日。这种时间上的巧合,让人联想到将国家仪式与个人权威进行符号化捆绑。

五角大楼内部文件显示,此次阅兵将投入150辆地面装备、50架军机和6600名士兵,规模创下美国和平时期阅兵之最。 他们的性质自然和俄罗斯阅兵的历史传承不同,俄罗斯的阅兵式,是对历史苦难的集体记忆,从1945年的胜利阅兵到2025年的盛典,红场的每一块方砖都刻着卫国战争的史诗,这种历史厚重感,让俄罗斯的阅兵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展示,成为民族精神的图腾。

而美国的阅兵式,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秀,从1991年海湾战争胜利阅兵到2018年特朗普首次提出阅兵计划,美式阅兵始终摆脱不了“选举动员工具”的标签,不管是装备展示到飞行表演,每个环节都在强化“美国优先”的意识形态。 这种偶然性与俄罗斯胜利日阅兵的必然性形成鲜明对比,在外交层面,特朗普的阅兵计划暴露了美国的战略焦虑。

自2024年加征对等关税以来,美国与欧盟、东盟等传统盟友的关系持续恶化。通过阅兵式发放邀请函,成为特朗普政府修复关系的无奈之举。

结语 美俄之间的较量从未完结,可以说两场阅兵不仅是各方展示军事力量的平台,更是国际政治格局的缩影。

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到访也都将成为解读大国关系的重要注脚,如今俄罗斯阅兵在即,美国究竟是否会出席,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103
鉴国际者

鉴国际者

天下大事,皆入我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