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琼瑶离婚后和平鑫涛发展了感情。当平鑫涛的原配找到她,哀求她把丈夫还回来时,琼瑶却直截了当地回应:“他现在就在我这儿,你真想要人,就自己来带走吧。” 1938年,琼瑶出生在重庆北碚一个书香世家。父母都是文化人,自幼生活无忧,却并未获得太多关爱。母亲冷漠寡言,父亲严苛古板,整个童年充满了疏离与压抑。 年幼时她随家人南迁,颠沛流离间,曾一度与弟弟失散,目睹母亲在失控的边缘徘徊。正是那段灰暗时光,让琼瑶心底深处对“被需要”、“被爱”的渴望愈发强烈。 1950年代,她在台北求学期间遇见人生第一个启蒙者——蒋仁老师。这位年长她二十多岁的老师温和而稳重,第一次让她感受到了关心的温度。 十八岁那年,她把一封情书递到蒋仁手中。彼时社会保守,师生恋犹如炸雷,她的母亲愤怒到要闹上学校,父亲一言不发,眼神里尽是失望。蒋仁最终也没能承受外界的非议,远走他乡。 那段爱情夭折后,琼瑶封笔半年,直到遇到庆筠,一位才华横溢却家道中落的青年。他们迅速结婚,仿佛是彼此心灵的救赎。婚姻并未带来理想中的依靠。 庆筠酗酒、抱怨、无所事事,琼瑶则日夜伏案写作。精神与现实的裂痕终究撕碎了两人最后的连结。在她最孤独的一年,那个戴着眼镜、笑容谦逊的出版人走进了她的世界。 平鑫涛,是《皇冠》杂志的主编,早年留学归来,聪明睿智,拥有一双识才的眼睛。他一眼看出琼瑶作品中蕴藏的市场潜力,将她的小说大量刊载推广。 他常常在稿件边写上批语,甚至亲自登门鼓励她继续写下去。逐渐地,两人之间的关系,悄然超越了文字的界限。 那时的琼瑶,三十出头,风华正盛,才气横溢,经历过情感的洗礼,也比少女时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平鑫涛,身处家庭与责任之间,也许早已厌倦一成不变的婚姻生活。 他的妻子林婉珍朴素、温婉,长期默默在家带大三个孩子,在平鑫涛背后支撑起整个家庭。 可生活不是小说,婚姻里从来不只有对错。感情来了,是洪水猛兽,不问前因后果。1964年,琼瑶终于和庆筠离了婚。随之而来的,是更猛烈的风暴。 那个午后,林婉珍轻轻敲响了琼瑶的门。 她穿着一身浅色旗袍,神情憔悴却不失尊严。站在这个令她痛苦不堪的女人面前,她几乎用尽全部勇气,说出了那番话:“我知道你跟鑫涛相爱,但你们的关系在外人看来是不道德的。我恳求你,请你放过我的丈夫,让他回到我身边吧。” 屋内静默了几秒。 琼瑶坐在靠窗的藤椅上,阳光透过纱帘洒在她脸上,她的唇边浮出一抹轻蔑的笑,像是对“道德”这两个字感到荒唐。她缓缓抬头看向林婉珍,语气冷冽:“平鑫涛现在就在我这里,你有本事就来把他带走啊!” 这句话如刀刃般割开两位女人之间最后一丝体面。 林婉珍怔在原地,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她没有大吵大闹,只是默默流泪,像一个在风雨中站了太久的人,终于放弃了撑伞。 琼瑶并不觉得自己是错的。她曾说过:“我不是来拆散一个家庭的,我是来加入这个家庭的。”她从不隐瞒自己的野心,也不掩饰对爱情的执着。在她看来,爱情比名誉重要,比婚姻神圣,甚至,比孩子的眼泪都要真实。 他们三人的故事,成了台北文坛最津津乐道的绯闻。有人骂琼瑶不要脸,也有人称她为“为爱勇敢的女子”。而平鑫涛,沉默着站在风口浪尖中央。他既不公开回应,也未归家斩断情丝,只是越陷越深。 林婉珍没能把丈夫带回家,她的哀求终究敌不过琼瑶的一句挑衅。她回去后默默收拾自己的生活,继续照顾三个孩子,做一个体面的妻子,仿佛那段婚姻从未有过裂痕。 琼瑶赢了,她如愿以偿地拥有了她想要的男人。但这场胜利的代价,是无数人的眼泪和质疑。 琼瑶与平鑫涛的感情,从1964年开始,纠缠了三十余年。 起初是偷偷摸摸,后来逐渐明朗。她的小说《几度夕阳红》《烟雨濛濛》《还珠格格》风靡海峡两岸,成了千千万万少女的爱情教科书。而在这每一段浪漫桥段背后,现实中的她,却活成了爱情最具争议的样本。 直到1992年,平鑫涛才与林婉珍正式离婚。同年,他与琼瑶登记结婚,成为夫妻。那一年,琼瑶54岁,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她长久渴望的身份。但这段婚姻依旧不被外界完全接纳——因为人们不会忘记林婉珍那双红肿的眼睛和琼瑶那句尖锐的挑衅。 平鑫涛晚年身体渐衰,2019年病逝。去世前,林婉珍曾发文回忆两人曾共度的岁月,字里行间没有怨恨,只有哀愁。她说:“我尽了一个妻子的责任,做到了最后。” 而琼瑶,也在自传中悄然低调地提到这段往事。她没有为自己辩解,也没有为林婉珍道歉,只说:“爱来了挡不住,错了我认,但我不悔。” 如今,站在岁月的尽头回望这段情事,它已不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那是一代人关于爱、欲望、婚姻、责任的投影。有人为琼瑶鼓掌,有人替林婉珍落泪,也有人同情平鑫涛左右为难的沉默。 可他们每个人,终究都只能为自己的选择,独自承担全部代价。
1964年,琼瑶离婚后和平鑫涛发展了感情。当平鑫涛的原配找到她,哀求她把丈夫还回
碎梦随风飘散远
2025-05-05 00:00: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