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走路就能上班”——这不是医学诊断,而是冷血的职场。 南京华夏银行员工张先生被撞后腰部、关节多处损伤,三甲医院开具三天病假证明,却因“未骨折”遭公司两次拒批。坐在轮椅上填表格、补材料,甚至带伤打卡,这套荒诞的“流程游戏”,撕开了多少企业的遮羞布? 制度沦为“合法伤人”的工具,才是最大的违法。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涉及员工权益的制度必须经民主程序制定,而华夏银行的“事前审批”流程显然未履行法定程序。更讽刺的是,该行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标榜“关爱员工”,却在现实中把员工健康当儿戏。当CT片成为衡量疼痛的唯一标准,当“能走路”等同于“没生病”,这种将医学常识踩在脚下的管理逻辑,比骨折更让人寒心。 最可怕的不是制度僵化,而是管理者的傲慢。 从“飞单案”到派遣员工维权,华夏银行的ESG评级常年垫底,如今再添“轮椅拒假”丑闻,暴露的是对劳动者权益的系统性漠视。对比兴业银行沈阳分行对抑郁症员工的温情处理,这家标榜“善行华夏”的银行,连最基本的人性关怀都做不到。 当流程正义碾压人性温度,谁来守护打工人的底线? 劳动法明确规定,病假只需医院证明,企业无权加码。华夏银行的“能走路就能上班”论,本质是用官僚主义绑架员工健康。若连三甲医院的诊断都敌不过一张CT片,若“不骨折=能工作”成为职场潜规则,我们的劳动权益还剩多少遮羞布? 这不是张先生一个人的维权,而是所有打工人的生存之战。 当企业把制度变成“合法伤人”的武器,当冰冷的流程比员工的呻吟更重要,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现代管理”,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 对此,大家有何看法?
“能走路就能上班”——这不是医学诊断,而是冷血的职场。 南京华夏银行员工张先生被
戏志才看娱乐趣事
2025-05-03 13:19:35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