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拍摄于1948年10月下旬的照片,取景于浦口火车站北广场。此时距淮海战役爆发仅剩十余天,浦口作为连接华北、华东的铁路枢纽,正承受着国民党军大规模调防的压力。画面中,几名士兵围聚火塘边,用捡来的木箱、枕木生火,火星溅落在他们单薄的军服上。 士兵身着1946年版棉军服者不足三成,多数穿着夏装改制的夹层衣——将两件单衣反缝,内絮稻草(见《国防部后勤总署1948年10月报告》)。按国防部规定,10月15日前应完成全军冬装发放,但据《联勤总部浦口仓库清单》显示,截至10月20日,该仓库仅收到计划量的23%,且半数为潮湿霉变的库存旧货。更致命的是,第7兵团(黄百韬部)原定于10月10日在浦口换发美式冬装,却因“上海港口运输延误”(实为军服在码头被黑市倒卖),士兵只能穿着单衣北上,20天后在新安镇被华野追上时,许多人因冻僵手指无法扣动扳机。 生火取暖实为无奈之举,浦口火车站的军用候车室因煤炭短缺早已停供暖气,调防部队常需在露天货场等待12-36小时。士兵最初捡拾铁路废弃的枕木(含防腐焦油,燃烧时释放有毒气体),后发展到拆解货棚木板,甚至锯断铁轨旁的护栏。10月25日,浦口宪兵队记载“士兵与车站工务段冲突17起,均因争夺燃料引发”,某连长因阻止士兵拆毁信号箱,被失控的士兵用铁锹打伤。
这张拍摄于1948年10月下旬的照片,取景于浦口火车站北广场。此时距淮海战役爆发
历史小破
2025-05-01 20:59:21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