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北京郊区,几个割草少年正从齐膝深的野草丛中抬头望向镜头。他们脚下散落着带露的苜蓿,肩头草筐的绳结已磨得发亮,手中的镰刀还沾着新茬的草汁——本该捧书诵读的年纪,稚嫩的手掌却布满握镰的薄茧。少年们唇角未褪的笑意仍带着未经沧桑的天真,可眉梢微挑的早熟神情,却在褪色的影像里洇出清末民生的苍凉底色。 此时距庚子国变不过七年,京畿之地仍未褪尽战乱余痕。当同龄的八旗子弟在学堂里习读"声光化电",这些乡间孩童却因田亩歉收、赋税苛重,被迫用尚在发育的脊梁撑起家庭生计。晚清推行的"新政兴学"浪潮尚未漫过郊野阡陌,私塾的束脩(学费)相当于普通农户半年口粮,遑论新式学堂的昂贵开销?照片里少年们望向镜头的目光,既有着被拍摄的新奇,也藏着对未知世界的懵懂渴望——他们足下的黄土地正在剧变前夜沉默呼吸,而属于这代人的读书声,终究没能穿透草筐上凝结的晨霜。
1907年,北京郊区,几个割草少年正从齐膝深的野草丛中抬头望向镜头。他们脚下散落
历史小破
2025-04-27 17:59:33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