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邱岳峰吃了大量安眠药,被送往医院也没有抢救过来,去世了。虽然他是著名的配音艺术家,但没有政府机构或单位(上译厂)出面的追悼会。 邱岳峰,1922年5月10日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父亲是福建人,母亲是俄罗斯人。他幼年被送回福建,与父亲一起生活,中文流利却不会俄语。年轻时,他在福建读工业学校,后来独自北上,1940年进入北平的外国语学校。没读完就辍学,他跑到天津,加入剧团,从搬道具的布景工做起。收工后,他常躲在幕后模仿演员,梦想站上舞台。后来,他一步步从杂工做到演员,甚至当过剧团团长,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 1949年,邱岳峰来到上海,加入上海剧艺社,演过不少话剧。1950年,他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组,开始了配音生涯。从此,他的声音成了中国电影的标志。他配过400多部影片,像《简·爱》里的罗切斯特、《大独裁者》里的犹太理发师,还有《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角色。他的声音有种特别的魔力,能把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演得活灵活现,影迷们亲切地称他为“邱派”。 邱岳峰对工作特别认真。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厂里,顺手扫地、烧水,像个普通工人。他还当口型员,在暗房里跟导演、翻译一遍遍磨台词,确保配音跟画面严丝合缝。他的努力让上海译制片厂出了不少好作品,他自己也被叫作“上译第一男声”。不仅如此,他还带了好多年轻演员,把自己的经验传下去,为中国配音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80年3月29日,邱岳峰在家吞下大量安眠药,被发现时已经昏迷不醒。家人赶紧叫救护车把他送去医院,可医生尽力抢救也没能救回来。第二天,3月30日,他去世了,年仅57岁。这个消息传开后,电影圈和观众都炸了锅。上海街头到处都在议论,大家觉得太可惜了。很多影迷自发聚在一起,想为他送行。 当时的社会风气对自杀看得很重,觉得这是“不光彩”的事儿。上海译制片厂没以官方名义办追悼会,可同事和影迷不甘心就这样让他走。演员苏秀、李梓他们自发组织了个小型追悼会。厂里规定只有没任务的人能去,可这没挡住大家的热情。那天,龙华殡仪馆来了上千人,大多是普通市民和影迷。有人从杭州、苏州赶来,就为见他最后一面。现场准备的300朵小白花不够发,花圈堆得像小山,很多都没写名字,全是陌生观众的心意。 追悼会没用哀乐,放的是《简·爱》的主题曲,挺感人的。工会代表富润生、演员李梓,还有邱岳峰的好友韩非都发了言。他们讲了他早年扫地的低调、数口型的认真,还有他的艺术人生。苏秀说,他是观众最爱的配音演员之一,看看现场的人就知道了。虽然没官方仪式,这场民间的送别却满是真情,成了对他最好的纪念。 邱岳峰去世后,官方没办追悼会,这事儿让人挺纳闷。其实,当时的社会观念是个大背景。自杀被看成“自绝于人民”,官方不太愿意公开悼念这种事。加上邱岳峰的死法有点敏感,官方可能觉得办追悼会会惹来麻烦,怕引起争议。还有一点,他虽然在配音圈名气大,但在政治层面不算重要人物,官方可能没觉得有必要出面。 不过,官方不出面,不代表邱岳峰不重要。民间追悼会那么多人赶来送他,说明他在观众心里分量有多重。他的离去成了电影史上的一道伤痕,大家通过各种方式缅怀他。他的贡献早就刻在观众心里,不是一场官方仪式能定义的。 邱岳峰的艺术成就没法抹去。他配的400多部片子,留下了太多经典。《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活泼机灵,《简·爱》的罗切斯特深情又复杂,这些角色因为他的声音成了观众心中的宝藏。他特别擅长演小人物,把他们的情感挖得特别深,观众听着就觉得亲切。他的“邱派”风格独一无二,没人能完全模仿。 他在上海译制片厂不光自己干得出色,还带出了一帮新人。他的认真劲儿和专业态度,成了行业的标杆。他的声音不只是艺术,更是几代人的记忆。虽然他的人生有遗憾,可他的贡献是实打实的。他走了,他的遗产却留了下来,激励着后来的配音演员,也让观众永远记得那个“上译第一男声”。
1956年8月,一个解放军少尉副连长脱下军装,按18级干部标准转业到福建地方。
【103评论】【1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