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国第一次引进桑塔纳汽车,原本定价为8万,但中方代表认为16万更合适,经销商再加价3、4万,桑塔纳最后的价格竟然直接高达20多万,但尽管如此桑塔纳在日后依旧很受大家的欢迎,而且还是中国有史以来的首款传奇车型。 1983年,一辆德国产的桑塔纳汽车开进了中国,原本德国人想着8万块定价能打开市场,可中方硬是拍板16万,经销商还不甘寂寞再加个三四万,最后这车竟然卖到了20多万!这价格在当时能买好几套房,可即便这么贵,桑塔纳日后还是火遍大江南北,成了中国第一款传奇车型。 1983年,中国刚打开国门没几年,汽车这玩意儿对普通人来说还是个稀罕货。那时候国内车厂主要造卡车、公交车,轿车基本没影儿。桑塔纳的引进是个大事件,德国大众和中国上海汽车厂合作,想把这款车带进中国市场。德国人挺实在,算了一下成本和市场情况,觉得8万块能让这车卖得不错。可中方不干了,直接把价格抬到16万。 为啥要这么干?其实不难理解。那会儿中国汽车工业刚起步,底子薄得像张纸,政府想着既要引进技术,又不能让外国车一下把市场冲垮。高定价就是个保护伞,既能控制进口车的数量,又能多赚点钱,拿来搞技术研发和国产化。再说了,16万的定价还能让桑塔纳显得“高大上”,毕竟那时候谁买得起车,谁就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可这还没完,经销商一看这车供不应求,立马趁火打劫,加个三四万,卖到20多万。当时工资一个月也就几十块,这价格简直离谱,但市场就是这么疯狂,买的人还是排着队。 20多万的车咋还能成传奇?桑塔纳是德国大众的技术结晶,性能好、耐用性强,跟当时国内那些磕磕绊绊的国产车比,简直是天上地下。开过的人都说,这车皮实,开个十年八载都不带坏的。在那个啥都缺的年代,能买到这么靠谱的车,谁不心动? 80年代,能开上桑塔纳的,不是政府单位就是有钱老板。这车不光是代步工具,更是身份的标志。价格贵反而成了卖点,开出去倍儿有面子,邻里街坊都得投来羡慕的眼光。谁不想当那个“村里最靓的仔”? 上海汽车厂跟大众合作,不光引进了车,还学了技术和管理。刚开始桑塔纳全是进口件,贵得离谱,后来慢慢搞国产化,零件一步步本地生产,成本降下来,价格也调低了。从“奢侈品”变成普通家庭也能咬咬牙买得起的车,这一步走得太聪明,既赚了钱,又铺开了市场。 那时候国家对外来车管得严,高关税、进口限额啥都上了,外国车进不来多少。桑塔纳靠着合资身份,既有政策支持,又没啥竞争对手,想不火都难。 桑塔纳不只是辆车,它还给中国汽车工业开了个好头。跟大众合作,中国学到了造车的技术和管理,培养了一堆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这些人后来成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顶梁柱,没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国产车崛起。 桑塔纳刚来的时候全靠进口,后来零件慢慢国产化,带动了一堆供应商和工厂。从螺丝到发动机,国内产业链一点点搭起来,这可是个大工程,为后来其他车企铺了路。 桑塔纳火了之后,外国车企眼红了,纷纷想挤进中国市场。竞争一多,消费者可选的车也多了,市场就这么被盘活了,国产车也被逼着进步。 桑塔纳还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那时候家里有辆自行车就不错了,它一出现,直接把大家的梦想从“俩轮子”升级成了“四个轮子”。这不光是车,更是时代往前迈的一大步。 2012年桑塔纳停产,可它在中国人心里的地位谁也动不了。作为第一款大规模生产的合资轿车,它开了个头,让中国汽车工业从零起步,慢慢站稳脚跟。从8万到20多万的定价故事,背后是中方对工业发展的深谋远虑,也是市场和时代的独特产物。它不只是一辆车,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
曾经的造车三傻,现在理想过的最滋润
【9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