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马继援携带几十箱黄金从西宁机场仓皇逃离,为了让留下的军官卖命,他

纯情如雪 2025-04-30 13:08:41

1949年9月,马继援携带几十箱黄金从西宁机场仓皇逃离,为了让留下的军官卖命,他给所有的团、营长每人一根金条,高级军官每人两根。 1949年9月,西宁的天空下弥漫着不安的气息。马继援,青马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正带着几十箱黄金,匆匆赶往机场准备逃离。解放军步步紧逼,他明白大势已去,却仍不甘心就此认输。为了让留下的军官继续抵抗,他下令分发黄金:团、营长每人一根金条,高级军官每人两根。 马继援是谁?他是马步芳的儿子,青马集团的“二号人物”。青马,指的是以马步芳为首的青海地方势力,靠着家族统治和军事力量在西北盘踞多年。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西北的国民党势力纷纷土崩瓦解。青马虽然顽强,但面对解放军的攻势,也早已是强弩之末。西宁,作为青马的大本营,成了最后的堡垒。可惜,这座堡垒并没有坚持多久。 那年9月,解放军已经兵临城下。马继援知道,西宁守不住了。他不是什么英雄,也没打算跟这座城共存亡。他选择了一条更现实的路——带着几十箱黄金逃跑。这些黄金,是青马多年搜刮来的财富,也是他最后的筹码。可问题是,他一个人跑了,留下来的部队怎么办?青马的军官们,会不会直接投降解放军? 马继援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他逃跑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分黄金。他给每个团长、营长发一根金条,高级军官每人两根。这不是小数目,要知道,那时候一根金条的价值,能让普通人家过上好几年舒坦日子。马继援的目的很明确,他想用这笔财富,激励军官们留下来拼命,拖住解放军的步伐,给自己争取更多逃跑的时间。 这个举动听着挺有戏剧性,但仔细想想,其实透着股绝望的味道。马继援很清楚,青马的败局已定,靠几根金条就能翻盘?恐怕他自己都不信。可他还是这么做了。为什么?可能是他觉得,只要有一线希望,哪怕是逼着这些军官多抵抗一天,也值得。毕竟,他跑得越远,追兵就越难追上。 那这些金条,到底有没有起到作用呢?从历史来看,答案是否定的。解放军在1949年9月5日正式解放西宁,整个过程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马继援分出去的黄金,压根没让军官们卖命,反而像是白送了一份“遣散费”。为啥会这样?原因其实不难猜。 首先,那些团长、营长们也不是傻子。解放军来了,带着的是压倒性的力量和民心,青马的日子明显到头了。拿了金条继续打?那不是找死吗?还不如揣着金条跑路,或者干脆投降,保住性命。其次,马继援自己都跑了,军官们凭啥还替他卖命?人心散了,黄金再多也没用。 还有个细节值得一提。马继援逃跑时,带走了几十箱黄金,但分出去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也就是说,他还是把大部分财富留给了自己。这也难怪军官们不买账——你都保命要紧了,还指望我们死扛?这种自私的选择,注定了他的计划没法成功。 西宁的解放,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1949年9月5日,解放军进城,老百姓夹道欢迎,青马的统治彻底结束。马继援呢?他带着几十箱黄金,从西宁机场跑到了重庆,后来又辗转去了台湾。他倒是保住了命和财富,但青马的势力却彻底烟消云散。 至于那些拿了金条的军官,有人说他们有的投降了,有的跑了,有的可能真拿金条换了点安稳日子。可惜,历史没留下太多他们的记录。倒是马继援,成了个典型的反面例子——用钱买忠诚,听着挺诱人,干起来却一点不靠谱。

0 阅读:2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