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某一天,周恩来去洗手间去了很长时间,眼看着会客的时间就要到了,秘书实在没有忍住,轻轻地推开洗手间的门,惊得他赶紧捂住了自己的嘴巴。 秘书小李站在洗手间门口,手表上的指针一分一秒地前进,距离接见外宾的时间只剩下不到十分钟了。他轻轻敲了敲门,没有回应。又等了一会儿,依然没有动静。眼看着会客时间就要到了,他咬咬牙,小心翼翼地推开了门——瞬间,他赶紧捂住了自己的嘴巴,不让惊讶的声音泄出。 1973年6月初的这一天,周恩来总理正靠着墙壁站着,闭着眼睛,看样子是睡着了。他的右手还握着那把沾满肥皂沫和胡茬的刮脸刀,左手垂落着一条毛巾。总理那消瘦的脸庞上写满了疲惫,这与人们印象中那位英俊潇洒、神采奕奕的周总理形象判若两人。 小李悄悄退出,轻轻关上了门,心中泛起一阵酸楚。他清楚地记得,总理已经连续工作了三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了。 前一天晚上,小李曾经看到总理办公室的灯彻夜未熄。凌晨三点,他端着热茶推开门时,总理正伏案疾书,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件和报告。 "总理,您该休息了。"小李忍不住劝道。 总理抬起头,疲惫地笑了笑:"再等一会儿,这几份文件处理完就休息。" 可是那"一会儿",一直延续到了天亮。早晨七点,总理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安排,连轴转地接见了三批来访的客人。 更让小李心疼的是,此时的总理已经身患膀胱癌,病情正在恶化,每天都要忍受便血的痛苦。医生已经多次劝告总理需要休息和治疗,但总理总是说:"国家的事情更重要,我的病可以等一等。" 小李站在门外,回想起一个月前的情景。那天,总理在刮胡子时,忽然对着镜子沉思了片刻,问道:"小李,你说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能用上自己生产的刮胡刀片呢?" 看着小李疑惑的表情,总理解释道:"我们国家的钢铁厂现在只能生产'黑、大、粗'的初级产品,连这么小的一片刮胡刀都要依靠进口。没有精细的薄钢板,我们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无法自主生产。" 那天,总理的眼神中充满了忧虑和期待。在随后的政府工作会议上,总理专门提到了发展精密钢铁工业的必要性。就在这个月初,经过毛主席和总理的批准,"武钢一米七工程"正式启动。 洗手间里,总理突然醒了过来,看了看手表,快速地洗了把脸,整理了一下衣领。当他走出洗手间时,已经恢复了那个人们熟悉的神采奕奕的周总理。谁也看不出,他刚刚曾在疲惫中短暂地闭了闭眼。 外宾会见在周总理的巧妙引导下顺利结束了。没人能想到,就在半小时前,这位举止得体、思维敏捷的国家总理还在洗手间里因疲惫而短暂睡着。会后,总理的目光落在桌上那把进口刮胡刀上,陷入了沉思。 "一把小小的刮胡刀,竟然也要依靠进口。"总理轻轻拿起那把刮胡刀,眼神中既有忧虑也有坚定。小李站在一旁,听见总理继续说道:"我们要是连刮胡刀都造不出来,怎么能称得上是工业强国呢?" 那是1973年,新中国成立已经二十多年,但国内的钢铁工业仍以生产中厚板、重轨等粗放型产品为主。精细的薄钢板,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刮胡刀片都需要依赖进口。这个问题,早已成为总理心中的一个结。 三个月前,周总理和毛主席一起审阅了关于发展精密钢铁工业的报告。毛主席拍板道:"必须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我们自己的精密钢铁工业。"于是,1973年3月,武钢一米七工程正式启动。这个项目之所以被称为"一米七",是因为它生产的轧板宽度刚好是1.7米,这种规格的薄钢板正是中国工业发展急需的。 "总理,您别操心了,一米七工程已经开始建设了,再过几年,我们就能用上国产刮胡刀了。"小李劝慰道。 总理笑了笑:"我不是担心自己用不上,我是担心普通老百姓什么时候才能用得上。"他转向窗外,目光越过长江,似乎在展望未来,"我们现在的人均钢产量,还不够打一把菜刀。但总有一天,我们会迎头赶上。" 没人想到,总理没能等到一米七工程的建成。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因病逝世,终年78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惦记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1978年12月12日,经过四年的艰苦建设,一米七主体工程终于顺利建成,第一次试车成功。1981年2月12日,经国家验收合格后正式投产。这个工程为国家节省了数亿美元外汇,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国民经济中急需的民生问题。 随着一米七工程的投产,飞鸽自行车、荷花缝纫机、牡丹电视机、黄桃罐头盒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改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国也从一个缺钢少铁的国家,逐步发展成为钢铁大国。到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第一次突破1亿吨;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惊人的10.19亿吨。 1994年,军旅画家王吉松创作了油画《鞠躬尽瘁》,画面中的周总理靠墙站立,手握刮胡刀,在疲惫中短暂闭眼。这幅画作与人们印象中英姿勃发的总理形象大相径庭,却因其真实和朴素而更加动人。
1956年,毛主席在怀仁堂看戏,突然停下来问周恩来一句:“恩来,刘嫂子在哪?”在
【9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