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攻进南京城,对建文旧臣来了一个清算。唯独在处死夏原吉时,他却大吃

戴梦维沐沐 2025-04-28 22:19:06

1402年,朱棣攻进南京城,对建文旧臣来了一个清算。唯独在处死夏原吉时,他却大吃一惊。夏原吉说:“我手头上的工作还没完成,能否宽限三天?”朱棣一听,这个人临时还在想工作,是肱骨重臣,随手划掉了他的名字。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的榆木川战场,狂风卷着黄沙灌进皇帝行帐。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途中突然呕血,生命垂危之际,他攥着锦衣卫送来的密报,盯着"夏原吉仍在诏狱"几个字,喉咙里艰难挤出人生最后一句话:"夏原吉爱我!" 这位马背上打天下的皇帝,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念叨着一个被他亲手打入大牢的官员。这个夏原吉是谁?为何能成为朱棣临终前最深的悔恨? 在1402年的南京城。梅雨季的潮湿混着血腥气,燕王朱棣的军队攻破金川门,直闯皇宫。建文帝的旧臣们,要么跪在路口举着降表,要么被拖往刑场。午门外的广场上,朱棣坐在临时搭建的龙椅上,案几上摆着"奸臣名单",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的名字都画了红圈,旁边注着"族诛"二字。 这时,户部右侍郎夏原吉被士兵们押到朱棣面前。这位三十九岁的官员穿着一身洗得泛白的青布衫,额头上还有算盘磕出的青痕。朱棣盯着他,冷冷地说:"夏原吉,你在户部,替朱允炆管了四年钱粮。"周围侍卫握紧了刀柄,人群中有人发出压抑的抽泣。 然而,面对死亡威胁,夏原吉既不哭求,也不表忠,而是平静地说:"陛下要杀臣,恳请宽限三日。眼下浙西的秋粮账还没核完,南直隶的军屯数目也没理清。这些本子若没头绪,后人接手怕要乱套。"他顿了顿,额角的汗水滴在地上,"户部库里的存银,连扬州卫的军饷都还差三成,臣怕..." 朱棣愣住了。半个月来,他见过无数哭天抢地的官员,见过抱着方孝孺大腿求饶的文官,见过举着尚方宝剑搬出"先皇遗诏"的御史,甚至有人抬出祖坟牌位跪在马前。可眼前这个被绳子勒出血痕的官员,不说一句求饶的话,满脑子只有账本钱粮。 他忽然想起攻破南京那晚,在户部库房看到的景象:整面墙的账册码得比人高,每本封皮上都贴着夏原吉亲笔写的标签,连洪武三十一年的旧账都整整齐齐。 "你不怕死?"朱棣往前倾了倾身子。 "怕。"夏原吉老实地点头,"但账算不完,比死还难受。陛下打下天下,总要让老百姓有饭吃,军队有粮饷。臣做了十年户部官,就会这点本事。" 周围大臣们屏住了呼吸。监察御史陈瑛悄悄扯了扯袖口——朱棣最恨建文旧臣,昨天刚杀了不肯写即位诏书的方孝孺,连带着十族八百多人送了命。此刻的皇帝却盯着夏原吉腰间磨破的革带,半天没说话。 "松绑。"朱棣突然挥手,"让他回户部,把账算清楚。三日后,带他来见朕。若算错一笔,一并治罪。" 回到户部的夏原吉,顾不上喝口水,就把自己锁进了库房。三天里,烛火彻夜未灭,衙役们透过窗纸,看见他时而趴在账本上写写画画,时而抱着算盘在屋里踱步。第二天中午,负责监视的士兵送来牢饭,他却让对方捎话给厨房:"送两升小米来,熬粥就行,别搁盐。" 三日后的清晨,夏原吉带着一摞账册跪在奉天殿。朱棣看着他眼下的青黑和袖口新沾的墨迹,伸手翻了翻最上面的本子——浙西秋粮实征数、应天卫所屯田数、各府库存银数目,每一页都写得清清楚楚,连损耗的细节都注得明明白白。翻到最后一页,末尾写着:"臣已将账目按年月分册,新接任者可按册核对,如有错漏,臣当万死。" "你倒是个实心眼的。"朱棣忍不住笑了,"当年在北平,就听说户部有个夏侍郎,算钱粮比城隍庙的算盘精还准。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夏原吉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被留在户部继续掌管钱粮。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便面临了三大挑战: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这三项工程无一不是吞金巨兽。 永乐元年浙西洪灾,夏原吉把二品官服挂在树上,赤脚跳进齐腰深的洪水。他带着十万灾民在泥浆里摸爬两个月,硬生生将太湖泄洪道从吴淞江改到黄浦江。这位尚书每天只吃两顿糙米饭,却把朝廷拨的赈灾粮换成耐储存的黍米,又自掏俸禄买来三万石稻种。 夏原吉规定:灾民修一里河堤可多领三日口粮,偷工减料的官吏当场杖责。这场治水不仅救活百万灾民,更意外打通上海港的命脉——后世外滩万国建筑下,仍流淌着夏原吉设计的河道。 然而,做实事的人往往得罪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朔日大朝会,夏原吉当众撕碎了永乐盛世的虚假面具。朱棣刚要宣布第三次北征,他突然出列跪倒:"军马十丧八九,灾民流离百万,陛下若执意亲征,请先斩臣头!"展开的奏折里写满了血泪:三十万运粮民夫冻毙关外,九边军户逃亡过半,国库存银仅剩三个月开支。

0 阅读:0
戴梦维沐沐

戴梦维沐沐

戴梦维沐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