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将近1000人在方孝孺面前死去,刑场之

戴梦维沐沐 2025-04-28 22:26:39

1402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将近1000人在方孝孺面前死去,刑场之上血流成河,整整七日,所有人被屠杀殆尽,然而这么多人惨死的“真相”只是因为一句话…… 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大明王朝迎来了新的统治者。然而,权力更迭的背后,是一场即将上演的人间惨剧,而这场悲剧的主角,是一位名叫方孝孺的学者。 朱棣虽然夺取了皇位,但内心却清楚,自己这皇位得来不正当。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造反,实则是篡位夺权,这让天下读书人如何信服?为了彰显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他迫切需要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可,尤其是建文帝身边的重臣方孝孺。 这位被称为"正学先生"的方孝孺,生于1357年,早在七岁时就开始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九岁就能背诵五经,被誉为"小韩愈"。他十四岁拜入明朝开国文臣宋濂门下,学业精进,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被朱元璋召见,并获得赏识,朱元璋甚至嘱咐太子朱标,"这个人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以后要好好重用他"。 朱棣派人将方孝孺从狱中提出,带到金殿之上。当方孝孺得知建文帝失踪的消息后,他穿上丧服,一路哭喊着来到朝堂,见到朱棣并没有行君臣之礼,而是痛哭不已。朱棣强压怒火,耐着性子说:"你不必如此悲伤,我也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才不得不如此。如今大局已定,不如学一学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帮着我做些事情如何?" 方孝孺立刻停止哭泣,反问道:"成王现在人在哪里?"朱棣支吾道:"成王已经自焚身亡了。"方孝孺继续追问:"既然如此,为何不立成王的儿子为帝?"朱棣被问得无言以对,只能含糊其辞:"成王的儿子年幼,无法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 方孝孺步步紧逼:"那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被这连环发问彻底激怒,但还是强忍着怒火,再次软硬兼施地劝说方孝孺:"只要你肯为我起草登基诏书,我保证你加官晋爵,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眼前这位46岁的方孝孺,曾经是建文帝最为倚重的臣子,翰林侍讲学士,参与朝政决策,负责起草诏书檄文,甚至主持编纂《太祖实录》这样的重要史书。如今,朱棣希望借助他的名声为自己的篡位行为"正名",但他怎能背叛自己所效忠的君主? 方孝孺怒不可遏,一把将朱棣递过来的笔扔在地上,斩钉截铁地说:"我宁死也不能为你起草诏书!"侍卫立刻上前将他按倒在地,朱棣怒目圆睁:"你以为我不敢杀你吗?来人,给我诛他九族!" 面对死亡威胁,方孝孺不仅没有畏惧,反而昂首挺胸,掷地有声地回应:"别说诛九族,就算诛十族又能把我怎样?" 刽子手手起刀落,又一个人头落地。血溅在地上,混合着前面数百人的鲜血,流成了一条小河。方孝孺站在刑场中央,双眼被迫直视这一切。这是他说出"诛我十族又何妨"之后的第三天,而刑场上的屠杀还将持续四天。 朱棣被方孝孺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彻底激怒,下令诛方孝孺十族。这"十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九族范畴,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而这第十族,则扩大到了方孝孺的学生、朋友,甚至连学生的学生都包括在内。根据史料记载,有873人因此而被处死,整整七天七夜的屠杀,场面惨不忍睹。 朱棣命令行刑官把这些人逐个押到方孝孺面前,当着他的面一个接一个地杀掉。一位监督行刑的大臣指着被处死的人群,对方孝孺说:"你看看他们,每一个都是因你而死,难道你真的没有半点愧疚吗?"但方孝孺始终没有后悔,他相信族人们会理解他的选择。 这场悲剧不仅仅发生在刑场上。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得知此事后,与两个儿子一起在家中上吊自尽,不愿受辱。他的两个女儿则选择投入秦淮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方孝孺的哥哥方孝闻虽已去世多年,却未能逃过牵连;而他的弟弟方孝友也被押上刑场。临死前,方孝友还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表达对兄长的敬佩和对暴政的控诉。 在如此惨烈的场景中,方孝孺本人更是遭受了凌迟之刑,被一刀一刀地割肉至死,死状极为悲惨。 往事如梦,若是将时光回溯到几十年前,谁能想到这位曾被称为"小韩愈"的天才少年会有如此结局?方孝孺五六岁就能作诗,九岁就能背诵五经,十岁时已经能写出辞藻华丽、立意深远的文章。十四岁那年,他拜入明朝开国文臣宋濂门下,成为了这位大儒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命运转折点出现在洪武十年(1377年),方孝孺的父亲因"空印案"牵连被处死。年仅二十一岁的方孝孺悲痛欲绝,亲自将父亲的灵柩一路扛回老家浙江台州安葬。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后,他更加发奋读书,希望将来能为父亲沉冤昭雪,也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0 阅读:113

猜你喜欢

戴梦维沐沐

戴梦维沐沐

戴梦维沐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