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王近山病逝,临终前对着儿子嘶声说道:李德生上去我就放心了,那么,他究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1978年5月,病房内弥漫着凝重的气氛。躺在病床上的王近山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胃癌的折磨让这位曾经威震战场的中将消瘦不堪。病榻上的他意识模糊,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但每当清醒过来,这位老将军总是急切地喊着:"敌人上来了,快给我挡住!"、"再调些炮兵!来个喀秋莎炮团!" 儿子王漫漫守在父亲床边,每当听到这些呓语,他就会俯身到父亲耳边,轻声说道:"爸爸,您别担心,李德生将军顶上去了。"听到这句话,王近山的神情就会立刻平静下来,微微点头,喃喃自语:"好,李德生上去我就放心了。"这一幕在王近山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不断重复上演。 最终,儿女们找来一台老式录音机,放起了《解放军进行曲》。伴随着这熟悉的旋律,王近山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回到了他指挥千军万马的峥嵘时代。 实际上,在众人眼中不可一世的"疯子将军"王近山,晚年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1964年,他因为坚持与结发妻子韩岫岩离婚,被开除党籍,撤销了大军区副司令员的职务,降为副军级,被调往河南一个偏远的农场任副场长。曾经的共和国中将,就这样开始了长达五六年的农场生活。 但王近山的命运在1969年发生了转机。当时担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的老部下肖永银,为王近山向毛泽东递交了一封信。王近山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想要重返部队,继续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恰逢中共九大在北京召开,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这封信转交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读完信后感慨道:"这个王近山疯得有水平,放虎归山,谁敢要他?"许世友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我要了!"就是这简单有力的三个字,彻底改变了王近山晚年近十年的人生轨迹。 1970年,55岁的王近山重返军队,担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此时军区里的许多领导干部都曾是他的老部下,虽然如今身份地位已经发生了转变,但这些干部依然称呼他为"司令"。让人惊讶的是,经历了人生低谷的王近山已经褪去了往日的锋芒,变得沉稳成熟。他不再是那个桀骜不驯的"疯子",而是主动尊重现任领导,谦虚有礼,从不摆老资历的架子。 那是在1934年,在红四军第十师的营地里,19岁的李德生和20岁的王近山第一次相遇。那时的王近山已是十师师长,而李德生刚被调来担任交通队班长。 李德生的入伍经历本身就很传奇。当初因为身体瘦小,红军根本不愿招收他。急切的李德生四处请人说情,最后一位红军营长才答应让他与通信员赛跑,如果赢了就带他走。李德生不仅跑赢了比赛,还答对了营长出的四道题,这才成功加入了红军队伍。 两人相识后不久就一起踏上了长征的艰难征程。然而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当时的党领导人张国焘反对长征队伍北上,自立"中央"。李德生因为说了几句反对的话,就被张国焘撤销班长职务并开除党籍。这一打击对李德生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但他经过思考后仍坚持跟随部队继续长征。 当时,与"身份敏感"的李德生接触,意味着可能被视为同样反对张国焘的立场。大多数人都开始疏远李德生,唯独王近山不顾可能的牵连,依然坚定地站在李德生一边。长征路上,王近山经常暗中接济李德生,帮助他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使他成功到达陕北。正是这段患难与共的经历,让两人的友谊更加坚不可摧。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德生在769团担任连长、营长等职务,而王近山正好被调到769团担任团长。两位老友再次聚在一起并肩作战,直到抗战即将结束才分开。解放战争开始后,他们又在同一战场上并肩奋战,一直到抗美援朝结束,两人始终共同战斗着。 他们共同指挥的最著名战役,当属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当时美军四星上将范弗利特发动"金化攻势",对上甘岭高地进行狂轰滥炸。每天有上千吨炸弹和几万发炮弹落在不足四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几乎每天都将整个上甘岭"犁"上一遍。 守卫阵地的十五军面对敌人的强大火力,伤亡惨重但依然坚守阵地。到了第七天,整个十五军第四十五师已接近被打光的境地。关键时刻,王近山将本应轮换到后方修整的十二军调到前线,接替十五军继续战斗。 当王近山给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打电话要求撤下来时,秦基伟激动地回答:"我不下!死了也不下!"王近山并未强行命令,而是理解并支持了秦基伟的决定:"那就一言为定,十五军不下,但十二军要上,整个十二军都归你指挥!我再给你调些炮兵,一个喀秋莎炮团!"秦基伟当即立下军令状:"保不住上甘岭,我提头来见!"
1949年,宋庆龄在上海问道:“陈赓,你指挥的军队有多少人呢?”面对师母询问,陈
【3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