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见了都发抖的八路军硬汉,他的命有多大?让人叹为观止!     那一天,张中如

何仪聊 2025-04-29 17:44:09

死神见了都发抖的八路军硬汉,他的命有多大?让人叹为观止!     那一天,张中如带队伏击日军运输队,子弹如雨点般砸来。他端着机枪,吼着“阵地前移二十米!”掩护战友撤退,却被一颗子弹击穿左胸,肺叶撕裂,血沫从嘴角涌出。战友们用担架抬着他,跌跌撞撞跑了十几里山路,送到沟口山的战地医院。   窑洞里,手术台是几块木板拼成的,墙上挂着洗了又洗的白布,血迹却怎么也洗不掉。医疗条件差得让人绝望:没有手术刀,用煮沸的刺刀代替;没有麻醉药,只能靠局部麻醉和咬牙硬撑;照明靠四支手电筒,战士们轮流举着,手抖得像筛糠。   米勒医生是国际反法西斯医疗队的一员,1939年来到中国,跟着白求恩学过战地急救。他一看张中如的伤势,眉头拧成疙瘩:左肺被子弹打穿,胸腔积血积脓,肋骨断了两根,感染严重,再不手术,活不过今晚。   可手术风险同样致命——胸廓切开术在当时八路军医疗条件下,存活率不到一成。米勒咬咬牙,决定赌一把。他用德军一战时的胸外伤处理经验,创新了一种“分层渐进清创法”,一点点清理坏死组织,还把缴获的日军饭盒改成胸腔引流装置,硬是把脓血抽了出来。   张中如疼得像被铁钩翻搅内脏,汗水把手术台浸湿,可他硬是没喊一声。术中,他甚至昏迷着低吼:“机枪阵地……前移……”米勒用德语嘀咕:“这家伙的意志力,顶得上三个生理盐水。”手术持续了三个小时,米勒切除了三根坏死的肋骨,清理了半盆脓液。   张中如的命,算是暂时保住了。可左胸塌陷成碗状凹陷,脊柱为了代偿右弯了15度,他醒来后第一句话却是:“敌人退了没有?” 手术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1944年夏,张中如的伤口反复感染,高烧到41.2℃,昏迷不醒。沟口山的医疗条件已经救不了他,米勒决定冒险转院到延安白求恩国际医院。   400里的吕梁山路,崎岖陡峭,还要穿越日军七道封锁线。担架队十几个人,抬着张中如,顶着夏季暴雨,趟过齐腰深的泥泞山洪。担架上的油布积满了雨水,护士每隔一小时就要倾倒一次,还要每两小时测一次腋温,记录他微弱的脉搏。   途中,担架队遭遇日军巡逻,战士们躲在山坳里,大气不敢出。张中如在昏迷中像是感知到了危险,身体本能地绷紧,嘴里喃喃:“别停……冲过去……”   更惊险的是,有一次担架在陡坡上剧烈颠簸,震得他胸腔里一块粘连的坏死组织意外分离,他竟然奇迹般地睁开了眼!护士激动得哭了,米勒握着他的手,用蹩脚的中文说:“活着,就是战略胜利!”   这400里路,担架队走了整整七天七夜。到达延安时,张中如的体重只剩70斤,脸瘦得像骷髅。可他一清醒,就要求听战场汇报。米勒在病历上写下德文备注:“此人命硬如铁,奇迹源于意志。”   在延安,张中如又经历了七次手术,每次都像在鬼门关走一遭。1944年春的第八次手术最惊心动魄——感染的肋骨必须切除,可没有专业骨锯,米勒只能用木工锯,锯骨声刺耳得像在锯人心,旁观的护士记录:整整11分钟,窑洞里没人敢抬头。   张中如疼得咬碎了三颗臼齿,却硬是没哼一声。术后,他每天用球胆吹气锻炼肺活量,咬着牙记录吹气次数,最高一天吹了427次,硬生生把右肺功能练到代偿85%。 1945年抗战胜利,张中如出院时,胸廓塌陷,脊柱侧弯,走路像个佝偻的老人。可他拄着拐杖,第一时间回到部队,参加解放战争。   战友们都说:“张连长的命,连死神见了都得抖三抖!”1997年,76岁的张中如体检时,医生惊叹:他的心脏因胸腔塌陷右移了5厘米,可搏动依然有力,右肺功能强得像年轻人。 张中如的命为什么这么硬?不只是身体的顽强,更是精神的支撑。1943年那场伏击战,他明知敌人火力凶猛,却死守阵地,只为让战友多撤一个。他昏迷时喊的“机枪阵地前移”,是军人本能;术后高烧谵妄,还拒绝束缚带,硬要保持军人姿态。米勒曾说:“他的意志,是一场手术的半个成功。” 山西民间有句谚语:“七死八活。”张中如的八次手术,像是在应验这句命运的预言。每一次手术,他都用行动告诉死神:我还有仗要打!1997年,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活着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那些没活下来的战友,为了我们打下的江山。” 交城烈士陵园至今保存着那场手术用过的器械,锈迹斑斑却见证了奇迹。德国波茨坦军事档案馆里,米勒的在华档案记录了他对张中如的评价:“他让我相信,人的意志可以超越医学的极限。”

0 阅读:31
何仪聊

何仪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