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河南退伍兵赵晓东杀人放火的背后:性格导致悲剧...... 1970年代的河南南阳,赵晓东出生在一个令人艳羡的干部家庭。父亲是政府官员,母亲是学校领导,家里三室一厅的房子在当时堪称豪宅。 可父母忙于工作,留给赵晓东的只有冷清的家和无尽的优越感。他从小飞扬跋扈,邻居家的小孩不敢惹他,老师批评他一句,他能顶十句回去。 18岁那年,赵晓东参军了。父母希望部队能磨掉他的棱角,他自己也憧憬着军功加身的光辉未来。部队里,他的确天赋过人。枪法精准,一梭子弹能打出满环;驾驶技术一流,越野车在他手里像玩具一样听话。团里几次嘉奖,他志得意满,觉得自己迟早能提干,甚至入党。 可他的性格却像一颗雷,随时炸响。他顶撞班长,嫌纪律烦琐;和战友吵架,动不动撂狠话。连长找他谈话,他梗着脖子说:“我爸是干部,怕什么?”五年军旅,他没捞到一官半职,1983年黯然退伍。临走前,教导员叹了口气:“晓东,枪法再好,心不正,也走不远。” 退伍后,父母动用关系,把赵晓东塞进了淅川县政府工作。凭着年轻气盛和家庭背景,他干了两年就当上了县团委常委,还兼任团学生部长。同事们私下议论:“这小子,仗着家世,眼睛长在头顶。”可赵晓东不以为意,他觉得自己天生该坐高位。 1985年,风云突变。县里领导班子换届,父母双双退休,赵晓东的靠山没了。原定的升职调令被新领导一笔勾销,他成了办公室里被孤立的“刺头”。更糟的是,他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脾气,彻底得罪了同事。 导火索来得猝不及防。1987年1月3日,赵晓东看中了单位一组报废的藤椅沙发,擅自搬回家。行政科王明理科长揪住不放,怒斥他“盗窃公物”,还扬言要开除他。赵晓东气炸了肺,觉得自己被当众羞辱。他咬着牙想:“王明理,你给我等着!” 那一夜,他辗转反侧,脑海里全是这些年的不如意:部队没提干,仕途被打压,连个破沙发都能让人踩在头上。他越想越恨,觉得自己被整个世界针对了。黑暗中,一个疯狂的念头冒了出来——他要报复,要让那些“害他”的人付出代价。 1月4日凌晨4点,赵晓东彻底失控。他抄起铁锤,潜入县委副书记黄伟山家,狠狠砸晕对方,抢走一把64式手枪和90余发子弹。他点燃县委机关的档案室,大火吞噬了整栋楼。 接着,他直奔王明理家,枪声响彻夜空。王明理和妻子倒在血泊中,妻子侥幸存活,但王明理再也没能睁开眼。 赵晓东还不满足。他又冲到县外贸公司,枪杀了秦经理夫妇,只因秦经理曾当众说他“靠爹吃饭”。三条人命,一场大火,赵晓东彻底成了通缉犯。 接下来的13天,他像幽灵一样游荡在河南的山野间。警方出动8万余人,设下421个卡点,誓要将他缉拿归案。赵晓东靠着部队学的野外生存术,躲过一次次围捕。1月17日凌晨,他在济源县误伤了一名农民,暴露了行踪。 那天,他劫持了一辆开往洛阳的客车,站在车厢中央,枪口扫过瑟瑟发抖的乘客。洛阳黄河大桥上,警方终于将他围住。枪战爆发,子弹像雨点般倾泻。警方指挥失误,误伤了7名乘客;赵晓东身中16弹,倒在了桥头。客车上,375个弹孔诉说着这场悲剧的惨烈。 赵晓东死了,但案件的阴影久久未散。19条人命,528发子弹,震惊了整个河南。事后调查发现,赵晓东的悲剧并非偶然。他从小被宠溺,养成了特权思想;部队的挫折让他心生怨恨;仕途失意又点燃了他的怒火。他把正常的管理当作迫害,把批评当作羞辱,最终用枪口发泄了一生的不满。
1987年,河南退伍兵赵晓东杀人放火的背后:性格导致悲剧...... 1
何仪聊
2025-04-29 16:44:14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