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周总理请溥仪吃饭,席间,溥仪看了一旁的女子好几次,周总理注意到后,就笑道:“这是你的妹妹,你不认识了?” “当啷”一声,溥仪手中的瓷勺掉进汤碗里,看着眼前头发已经半白,穿着补丁衣服的女人,和记忆中一身华丽清宫装的七格格的样子怎么也对不上,她比以前更有生气了! 而金志坚的眼泪早已决堤,她盯着这个曾经的“皇上”,终于喊出藏了三十年的称呼:“大哥......”。这一喊,喊走了她心中多年的矛盾。 金志坚曾是醇亲王府的七格格,本名叫爱新觉罗·韫欢。当其他皇族还在惋惜“大清亡了”时,金志坚早已在讲台上教会无数孩子写“新中国”三个字。 她拒绝所有特殊化,只想当一名好老师,教导学生们新知识。当发现有学生传纸条时,她会当场没收,然后在背面画了个笑脸,再还给学生,上面写道:“下次别让我抓住啦”。 金志坚非常讨厌旧社会的礼仪制度,就是从溥仪开始。她第一次见到溥仪是在1924年,那时她才3岁,冯玉祥的军队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后,溥仪无处可去,暂住醇亲王府,当时她被乳母强行按在地上磕头。 她盯着大哥龙袍上的金线,第一次对旧制度产生不满,嘴巴小声的嘟囔着:“比我的洋娃娃还威风”。 某一天,大姐韫媖阑突然尾炎发作,原本只要看医生就能治好,王府却坚持“女眷不可见外医”,大姐被活活疼死在雕花拔步床上。 七岁的韫欢躲在屏风后,看着母亲用浸过冰水的帕子给姐姐擦身,她红着眼眶,对长辈嘴里所说的规矩,恨意再一次加深。 当溥仪在长春当伪满洲国皇帝时,十六岁的韫欢正在天津耀华中学剪短发。她听说皇妃文绣登报离婚,她在饭桌上公然叫好:“离得好!女人不该给男人当花瓶”。气得父亲载沣摔了茶碗。 1932年看到《大公报》刊登溥仪与日本人签约的消息,她在课本空白处写满了“汉奸”,表达对大哥的不满。 1945年日本投降那天,韫欢在天津街头捡到一张传单,上面印着“人民万岁”。她跑回住所,对着镜子剪下留了二十四年的旗头。 给自己取学名“金志坚”,寓意“弃旧图新,志在坚韧”。从此拒绝穿旗袍,改穿阴丹士林蓝布衫。 后来,她在胡同里创办“坚志女子学校”。开学那天,她站在黑板前说:“今天起,你们不用给任何人磕头,只需要记住,知识能救人”。 1949年10月1日,金志坚混在学生队伍里挤到天安门广场,参观新中国成立仪式,当听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她发现自己的手心里全是汗。 在某一次交流会上,金志坚认识了汉族教师乔弘志,两人聊得非常投机,彼此约定好下次继续探讨学术,然后在日益相处中,渐渐处出了感情,两人很快步入婚礼殿堂。父亲载沣看着女婿,叹了口气:“也好,不用再给皇上选驸马了”。 在学校里,她故意把姓氏改成“金”,学生们只知道她是最严厉的算术老师,没人知道这个会趴在地上和孩子一起画几何图的女教师,曾经是王府里的七格格。 金志坚的家里,看不到任何皇族装饰,她和丈夫所生育的三个孩子最终都成了普通工人。 大女儿是机床厂技术员,大儿子在首钢当钳工,小儿子继承母业成为中学教师。她常说:“咱们家再也不当‘人上人’,要当‘人中人’。” 1960年那次饭局后,金志坚开始定期去战犯管理所探望大哥,她给溥仪带自己学生的作文,指着《我的理想》说:“你看,现在的孩子想当医生、当工程师,没人想当皇上了”。 溥仪特赦后,兄妹俩常逛琉璃厂。金志坚会指着卖糖葫芦的摊子说:“当年你在宫里吃的蜜饯,还没这糖葫芦甜呢”。 1951年载沣病重,拉着她的手说:“你做得对,咱家的老规矩,是该埋进棺材里了”。老人去世后,她把王府剩下的地契全部捐给了国家。 临终前,83岁的金志坚躺在协和医院的病床上,把子孙叫到跟前。拿出一个用了四十年的帆布书包,里面装着泛黄的备课本,还有一支格外有意义的钢笔:“别想着卖钱,这些是老师的‘兵器'。” 最终,她摸着溥仪送的《我的前半生》笑着离世,她的职业栏始终写着“教师”,民族栏是“满族”,没有任何特殊标注。
1901年,李鸿章去世,他大约留给子孙4000万两白银,9年后,其孙子李子嘉分得
【1评论】【1点赞】